第四届IPP未来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

2024-0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5月18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主办的IPP“未来论坛”第四期——“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论坛在广州南沙国际人才港举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等到场为论坛致辞。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担任会议召集人,广泛邀请各界人士参与深入对话,为中国实现科技自主、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汇集方案。

  会上,郑永年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主旨演讲。经过长时间对“中等技术陷阱”概念的深入研究,他认为,“只要是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升级,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能让单位附加值不断增长的产品,也是新质生产力”,而这也是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产业升级,我们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解——既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概念庸俗化、普遍化,也不能只把太过“高大上”的“颠覆性技术”视作“新质生产力”。他表示,中国需从应用技术转向原创性技术,以实现真正的科技强国目标。此外,他还强调了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构想。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的演讲围绕新质生产力与金融的关系系统性展开。他在演讲中系统性地探讨了金融强国的本质和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及国家安全。他建议,中国的金融政策应该更加注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金融创新需要与监管相平衡,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风险的有效管理。此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香港和深圳之间建立一个“超级经济特区”的想法,以利用香港的法律和市场优势,促进人才和企业的自由流动,进而广泛连接“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的资源进入大湾区寻找机遇。

  在当日下午的论坛中,中山大学教授周燕、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李根(Keun Lee)、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元桥一之(Kazuyuki Motohashi)、IPP研究员蒋余浩分别就中等技术陷阱、金融发展、大湾区国际经济合作超级特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在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并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全球节点功能。

  此外,论坛还特设了产学研领域的交流对话环节,来自广汽集团、广州市设备与能源协会、华南理工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智库学者和研究人员就中小企业创新、人工智能发展及其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强调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性,以及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

主要参会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未来论坛”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倾力打造的品牌性论坛活动,致力于搭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智库、高等院校以及企业联系互动的大平台,共同为中国的明天贡献思想的力量。迄今为止,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影响力不断扩大,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库型论坛的又一个新的“学术风向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