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深刻认知推动全球科技交流合作的三重维度

2024-0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更加积极地推动科技交流合作,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在全球化加速推进之际,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科技水平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能力。积极推动科技交流合作,不断增进民族文明互信,促进国家之间团结合作,实现创新成果互惠互享,对于我国科技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国际化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互信,深化科技人文交流

  科技交流作为文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之一,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元素。科学本身具有客观性与实证性、探索性与创造性、通用性与共享性等特征。科技交流之所以能跨越不同文明间的种族、宗教、习俗、语言等隔阂,是因为全世界运用统一的符号,遵循同一法则,在于科技语言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语言。各文明之间相互借鉴科学技术,逐步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有助于世界各国科技水平不断攀登新高,保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回望历史,文明对话从未止步,科技交流更是浓墨重彩。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地区,并逐步扩散至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马克思评论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如今,科技在文明交流中发挥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更为凸显,各国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已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特点:有政府间、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合作领域包括信息、能源、医疗卫生、网络、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科学家也成为科技人文交流的主体,是联通中外科技界的重要载体。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复信古巴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裴德乐时表示,裴德乐教授“长期致力于增进古巴同中国的特殊友好关系,积极推动中外科研合作,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并希望“新时期中古包括科技在内的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各个国家文明之间增强互尊互信,加深各国间的理解和彼此认同,不断展开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凝聚力量、提高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彰显了中国坚持人类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坚定决心和真诚愿望。

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困境,需要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挑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性挑战打破了国家、种族、地域、意识形态的界限,使得世界各国都难以独善其身,处理不慎往往使得各国“一损俱损”。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需要各国深化团结合作,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守正创新的锐气与勇气共同应对困难与挑战,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凝聚力量、汇聚人心。

  全球性挑战呼唤科技交流合作,科技交流合作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以拓展,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比如,中国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建国家进行科技合作,帮助相关国家解决经济作物种植、生物多样性保护、饮水安全等科技方面问题,为服务当地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科学技术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变量,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众多复杂科研项目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推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需要各国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共享成果;需要建立跨界、多元、有效的交流机制,以促进知识、数据、成果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流动。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力量,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建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才能超越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分歧、携手破解全球性问题,为各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与空间。

普惠共赢,创新成果互惠互享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其发展本身离不开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我国始终秉承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理念,全方位、深层次推动开放合作,奋力开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局面。

  纵观现代科技发展史,每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都是在他人的基础之上,高科技产业也必须在竞争合作中才能得以快速向前发展。科技发展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前所未有,分工协作日益精细、复杂,科技合作的广度和力度持续增强,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现如今已成为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科研范式转变规律的客观需要。科学无国界,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这是人类科学史的重要启示。世界发展受益于科技进步,人类命运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紧密。过去几十年,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人类已经在信息、能源、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随着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我国也从中获益,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从国际科技体系中的跟随者、学习者,逐渐转变为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部分领域的引领者。科技不断造福我国人民群众,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民所及、所享、所用。新征程新形势下,整合优化全球科技资源和要素,促进国际科技资源互补共享,加强开放合作是大势所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开放合作的大势不可阻挡。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也不能让科技成为谋求强权的壁垒,或是遏制打压别国发展的武器。要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互惠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同世界各国科技界携手努力,为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营造要素融通、成果共享的创新生态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般项目(项目号:SCJJ23MGC36)】

  (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百人专家库”成员;卢犟,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