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讯 (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孙珂 王云姣)6月28日,“2025数智化时代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数智化时代跨文化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数智化时代为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创造了全新机遇。跨文化传播在打破壁垒、促进理解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数字化平台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支撑。
江苏省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霄翔分析说,数智技术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渠道,极大地突破了时空限制。从智能算法主导的信息精准分发,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营造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都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深入和便捷。
“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跨文化传播格局。”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丹萍表示,文化新兴业态已成为国际传播主要载体,传播模式趋向双向交流和相互交融。面对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文化竞争不断强化等趋势,加强数智时代的跨文化传播,应依托中华文化体系,加强外语与区域国别研究,搭建国际传播平台,实现精准化、共情化传播,展现中国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在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中,作为跨文化传播重要推动力的外语教育面临着全新时代使命。
“外语教育不仅承担着语言技能传授的任务,更成为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炳提出,文化层面的传统“中西之争”已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文明交流互鉴,而外语学科也不再仅是工具,更成为推动和参与国家发展、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具有较强工具特征的外语教学正向文化交流转变,在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外语学科也能够为其他学科和领域提供专业支持,助力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术研究影响力提升和科技创新优势形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副社长贾巍巍则认为,全球治理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一批具备深厚国际知识、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敏锐全球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超越传统语言技能训练,融入全球治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国际合作及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促使翻译行业必须主动变革,实现人才能力升级。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从翻译行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正引领翻译向新模式转变,工作模式由“机助人译”迈向人机协同,翻译价值由文字转换升华为文化传递,行业生态趋向多元化。在此过程中,翻译人才的能力架构需突出“四位一体”,全面提升语言、专业、文化及技术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需求。
如何在外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课程,是外语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李霄翔建议,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材编写中,通过显性知识传授与隐性素养培育有机结合,创设沉浸式文化情境,搭建从认知理解到实践创新的阶梯式“脚手架”,帮助学习者实现文化沟通能力的渐进式提升。
贾巍巍表示,全球治理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是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融入全球治理知识体系,加入国际组织、全球治理理论与相关议题。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文霞看来,应当建立“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具有国际传播力的复合型人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多提出,针对当前高校翻译专业语言类课程特色不鲜明、语言实践训练缺失及人工智能赋能不足等问题,翻译教学应超越语言技能层面,深入理解语言差异性与开放性,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翻译观与价值观塑造,以及人技共生能力培养。
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胡永辉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提出,应聚焦国家战略与国际竞争需求,交叉融合信息工程强势学科,构建全链条复合培养体系,创新“外语+”高端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合作,培养高端外语人才。
会议由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主办,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芝士帧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