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是二战之后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本世纪联合国先后提出惠及发展中国家的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倡议,更是使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天,中国学界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公共管理、国际关系以及新设立的“区域国别学”都开始为学科的建设提供知识成果。在此背景之下,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领衔,由徐秀丽、唐丽霞和陆继霞主编的《国际发展、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系列丛书》的推出对于当前国际发展领域、特别是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从理论内涵到专业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体系化贡献,对于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探索和知识构建。
丛书系列目前六本著作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研究体系,分别由李小云和徐秀丽领衔的《全球公共品:供给、需求与治理的挑战》和《全球事务与发展》是丛书的理论基础。前者是国内学者首次系统性提出“全球公共品”理论的专著,系统构建了“全球公共产品”并从集体行动实践、机制性联系和制度建设等多个维度“全球公共产品”进行了理论框架构建,概念范畴外延与内涵界定。该书对于全球公共品的供给机制做了危机驱动型、制度规范型、复合挑战和多元主体时推动共识建设型的类型学划分,为深入理解当前全球公共品演化脉络以及挑战应对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后者系统梳理了全球事务与发展这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全书包括中国与世界的新型发展关系、全球公共挑战与全球治理实践、国际发展政策与实践三个部分,通过对国际事务与国际组织以及治理机制与治理过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而明晰对于全球公共事务从观念塑造到制度建设,再到具体实践路径的探索。此外,《全球农业通论》则聚焦到农业领域,是全球治理与“全球公共产品”的深化和具象,展现农业领域的新型全球化进程,回应当前全球农业领域关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贫困与不平等、农业伦理等多维度的前沿议题。
《援助的命运:比较视角的国际发展合作》和《发展援助体系:美国、英国、日本国际发展合作多元主体的建构》两本书是丛书的实践内容主体,对于国际发展合作和国际发展援助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前者将围绕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历史演变的脉络中,围绕发展理论、知识生产、战略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国际援助有效性、援助参与等典型议题展开分析,通过比较的视角来阐述中西方国际发展合作范式的差异以及国际经验的启示,从而探索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另一本关于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著作则采用“叙事——主体——实践”三维分析框架,以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国际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如何搭建新的机制、发育新的主体、培育新的知识,推动新型合作带来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丛书中还有一册专门系统刻画全球不同区域国家国际发展教育与人才培养建制的参考书,即《国际发展教育全球概览》。未来,伴随着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对于相关的国际发展和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都会有着不断增长的需求,植根中国经验,并扬弃国际经验建立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举措,该书所提供的国际发展教育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对于在新时期的国际发展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是构建丛书所关注的一系列组织流程、管理规范和人才队伍的集合体的“关键性中层”的核心所在,既可以避免其教训,也注意发挥自身特长。
应当说,《国际发展、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系列丛书》的出版对于当前学术界建立中国在全球治理及相关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丛书也对全球治理体系中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不同类型的主体在各类不同维度关系下的国际发展合作机制如何进行构建系统地提出了全景式的知识集合。
该丛书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的区域国别学、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同时也是相关领域专业研究人员不可多得的系统参考资料,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国际关系学、区域国别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专业学者的关注和引用。此外丛书所包含的丰富资料对于从事国际发展合作实践的专业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未来也将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