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初探

2025-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国际关系学科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的构成性作用。在课程思政全面铺开的背景下,有必要理顺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国际关系学长期由西方中心主义主导,这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不相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抓手在于进一步植入中国特色,推进我国的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当前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教材内容陈旧、案例选择不够精准、教学方式相对僵化、实施路径相对单一等现实挑战,在理论阐释、方法论构建以及实践经验总结等关键环节,相关研究成果的供给仍显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国际关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基础深受西方理论范式的深刻影响,其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大多围绕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政治实践展开,学生在思考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热点问题等方面时便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色彩,从而影响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因此,国际关系学应当把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必然要求。西方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注重所谓的“客观性”和“普适性”,强调从系统的、理性化的框架内提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去探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与社会现象。这样的知识体系往往在定义、分析和解释国际政治行为时过度依赖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有意忽视了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对国际关系实践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则通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更为辩证和历史的视角,科学揭示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及社会矛盾的本质机理,不仅深刻阐明了当今国际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还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全球秩序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因此,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关系教学不仅不会弱化学科的“专业性”,反而会显著增强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专业进一步发展。当前,国际关系学科的诸多教材大多基于过往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理论提炼,尤其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系统总结与融入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的相关内容也较为欠缺。因此,课程思政有助于完善国际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它能够将习近平外交思想有机融入国际关系课程体系,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一思想认识国际局势,分析复杂国际问题,进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塑造
  在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中,价值塑造是引领教学方向的重中之重。通过多维度的价值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国际关系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价值塑造应培育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胸怀国家的意识。教师要在传授国际关系相关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有机融入国际关系的理论与案例分析中。教师应结合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与贡献,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大国担当的深刻内涵;通过具体介绍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突出贡献,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培养学生胸怀国家、放眼世界的家国情怀。
  价值塑造应注重与国际现实紧密结合。国际关系的动态性决定了其学科的价值塑造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必须紧密围绕当前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对全球气候危机、人工智能浪潮等现实性问题及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际关系的本质,增强对四大全球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感。
  价值塑造应精准聚焦于“中国在国际舞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核心命题。国际关系学科致力于培养专业素养过硬、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此,学科在价值塑造方面应科学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为指导,灵活运用国际关系基础知识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复杂国际政治问题;同时,通过国际组织实习、国际志愿者项目、海外交流学习等多种实践形式,系统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卓越的思维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知己”与“知彼”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跨文化沟通。
  国际关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引领
  国际关系课程思政的建设,应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通过“进知识体系、进教材内容、入教学案例”三位一体的方法路径,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增效。
  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进知识体系,夯实课程思政理论根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指引,习近平外交思想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多所高校已设立习近平外交思想专题课程,如外交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战略观”主题思政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开设国际关系专业必修课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都使相关思想内涵逐步融入国际关系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教学人员应进一步深化对相关思想的融通理解,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核心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用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成果赋能专业课思政。通过课程体系重塑与内容嵌入,将习近平外交思想从“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基础”,真正使其成为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全球视野的思想引擎。
  推动科研成果进教材内容,推动教学体系动态更新。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科研成果则是教材内容更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全球治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然而,部分优秀研究尚未有效进入教材体系,导致课堂内容滞后于学术前沿。因此,应加快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造体现中国立场、体现时代精神的教材体系,提升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对外战略的能力。
  推动中国实践入教学案例,拓展课程思政实践空间。典型案例是实现课程内容“活化”的关键环节。应系统遴选“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四大全球倡议等重大外交实践,构建特色鲜明、逻辑严密的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方式,将中国外交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共鸣、可反思的学习内容;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同时,切实落实课程“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培育学生在国际事务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感与行动力。
  (张畅,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左,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