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6月21日至22日,由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组委会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会议以“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为主题,十余所国内外高校的4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为论坛致开幕辞。戴长征简要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建设情况,并勉励青年政治学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求,为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更多力量。
论坛举行了“政党与国家安全”“政府的作用与运行”“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西方政治思想”“新锐论坛”五场分论坛以及“技术变革与国家治理青年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张汉认为,政党制度化包括自主性和系统性两个维度,而通过追踪1983年阿根廷再民主化之后正义党的制度化历程可以发现,对选举竞争影响更大的制度化关键维度率先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另一个维度的变化,由此呈现两个维度接续变化、环环相扣的局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汤峰分享了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雪冬合作的研究,研究认为,现有关于政府驱动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领域出台的具体政策对创新产生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政府态度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重视确实能提升辖区内的创新水平,不过这种作用仅适用在非发明专利领域,即政府重视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出选择性驱动的特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秦博文基于长达30年的基层选举调查,试图透过投票数据探究背后的变迁轨迹,揭示影响中国基层投票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研究聚焦于社会资本(包括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等)与选举投票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资本显著提升了选举的投票率,工作单位类型显著调节社会网络对投票行为的影响,而社会信任对投票行为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单位之间无显著差异。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田圆分享了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认同研究,提出通过抗美援朝运动,中国共产党重塑了民众对国家的认知,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并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行动。这场运动既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也调动了民众自下而上进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圆桌论坛以“政治学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学者围绕政治学学科的初心使命、当前挑战以及未来学科建设方向等发表了看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刘颜俊提出,讨论聚焦政治学的核心传统与独特定位,尤其是在学科调整的背景下,需要思考政治学如何坚守其安身立命的根本,避免固步自封,同时又能开放创新,积极吸纳有益养分,拓展研究前沿,以应对新的国际国内现实与学术环境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涛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于政治学的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可能重塑人类政治关系的基础,这一影响远超政体之间的差异。同时,他谈到了政治思想史研究可能的创新方向:深度结合政治学的核心理论,积极介入前沿议题,推动“比较政治思想”的发展。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胡悦围绕政治学发展的三重困惑发表了看法。一是在学科方向的困惑,针对与国内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应该使政治学研究能够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度解读经典;二是在学科价值的困惑,应该提高政治学的核心竞争力,使理论更能够透彻解释现实,确保制度分析能够推动现实变革;三是在教学的困惑,应该提升课程吸引力,加强学术传承,避免学生沦为“学分消费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马啸提出,近年来政治制度研究在传统框架内出现了一些创新动向,主要包括制度研究向“旧制度主义”回归以及比较民主化研究的新转向等。这些变化对政治学学科的冲击巨大,早期比较研究的文献或将重新焕发生机,而中国从事比较政治研究的学者也可能因此获得独特的分析视角。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杨晖提出,坚守核心传统比追求表面创新更为根本。他以人工智能的挑战和美国政治为切入点,提出我们应该警惕以“创新”为名的非政治化或反政治化思潮,通过坚持独立和批判的立场,严格检验所有“创新”是否契合学科内核,以实现对政治学传统的守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艳红认为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核心问题等方面具有稳定性。同时,讨论了“小传统”层面的学术视角创新,以及中国“经世致用”的大传统。他提出,政治学必须贯通古今、连接传统与现代,在理解中国现实政治之时保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并且需要具备全球比较的视野,既尊重基本原理,也能敏锐反映中国现实的持续变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黄晨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政治学家的核心价值在于定义研究目标与标注关键概念,这些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他认为,既有理论并未失效,现实反而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制度创新层面的思考。学界需要更加主动地强调“小题大做”的研究价值,通过高质量成果来认识政治学学科的真正贡献。
会议闭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霍伟岸主持。回顾论坛的历史,未来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将继续为青年学者提供求真务实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政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