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

2023-0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

  作者: 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郭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2-11

  ISBN: 9787100212731

  定价: 120.00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初版由人民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秀林教授主持的“六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果;由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郭湛主编,分11章从哲学高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中国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的具体内涵、现代化的途径、现代化的主体、传统观念的现代改造等问题;以中国现代化为主题,站在时代高度,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方法,对我国现代化给予理论上的说明与阐发,揭示其丰富内涵,探讨其实质、规律。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是一部历史文献,凝结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学术界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着的思想本身是动态的和开放性的,体现着历史唯物论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的哲学本性。至于书中的具体论述,本来就具有历史的性质,今天更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尊重历史的客观过程,也包括尊重对于历史过程的真实描述。当然,这个历史是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自己创造的历史,是海内外中国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所以,修订本没有对书中的观点和论述做大的修改,只是从全书规范统一的要求考虑,对初版文本做了一些必要的技术性处理。通过修订,在保持原书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力求使之符合当代出版物基本规范,便于读者阅读,希望能够达到相对更完善的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之后,能够再版这部《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无疑是意义重大而又深远的。

 

  目 录

  导论 现代化与中国

  第一节 现代化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第三节 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章中国现代化之目标

  第一节 现代化目标的哲学含义

  第二节 作为目标的现代化模式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确定和实施

  第二章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的生产力系统

  第二节 与现代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

  第三节 现代生产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含义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功能

  第三节 传统生活方式分析

  第四节 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

  第四章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 行为方式的内容

  第二节 行为方式与社会生活

  第三节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趋势

  第五章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内容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根源和演变

  第三节 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趋势

  第六章 情感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 情感方式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节 情感方式的根源和演变

  第三节 情感方式现代化的趋势

  第七章 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 管理的职能、性质和要素

  第二节 管理方式现代化的-般特征

  第三节 中国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第八章 中国现代化之途径

  第一节 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繁荣与发展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之主体

  第一节人:主体与客体及其统

  第二节 人的现实与现实的人

  第三节 现代化:中国人对中国现实的超越

  第十章 传统观念的现代化改造

  第一节 现代化呼唤传统观念的变革

  第二节 传统和谐观念与现代自我意识

  第三节 传统依附观念与现代民主意识

  第四节 传统祖训崇拜与现代自由意识

  第十一章 靠中国人实现中国现代化

  第一节 开发中国人的主体潜能

  第二节 提高中国人的主体素质

  第三节 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

 

  论著导读

  现代化作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换句话说,确定一个社会之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在一般地了解“现代化”概念和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使认识由一般的抽象向一定程度的具体上升的必要过程。

  1960年在日本箱根举行的讨论“日本和现代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为现代化确定了如下标准: (1 )人口相对高度地集中于城市和整个社会不断上升的城市向心趋势。(2)较高程度的无生命动力能源的利用,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3)社会成员大范围的相互交流,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4)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以及通过这一瓦解在社会中造成更大程度的个人社会流动性和更加多样化的个人活动领域。(5)通过个人对其环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学性的选择,广泛普及文化知识。(6)一个延展和渗透的大众传播系统。(7)存在大规模的诸如政府、商业、工业等社会制度,以及成长中的这些制度的官僚管理组织。(8)在一个单元(如国家)控制之下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和在一些单元(如国际关系)控制之下日益增长的相互影响。

  此后,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的标准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热烈讨论。例如,贝迪阿·纳思·瓦尔马提出了五条评判现代化的标准:( 1)合理性。在为达到实际目的而采用适当手段时,合理性产生于受目标指导的行动。(2)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尊严和追求,包括个人的倾向性和积极性、自我控制、独立工作能力、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 3)现世主义。个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世俗社会中发挥作用。(4)应用科学原理推进技术与个人目标。科学技术帮助人类去适应自然,去建立人与人之间更为良好的关系。(5)平等。平等不仅指法律或民权方面,还意味着摆脱偏见、歧视和消除剥削。

  应当承认,从以上诸方面描述现代化社会的特征是比较全面的,至少是把握住了它的主要之点。但也需要指出,上述概括基本上是以新科学技术革命前的现代工业社会为对象的。如果新科学技术革命之后的社会可以算作现代社会的高级阶段,那么新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显著社会变化,就是第二次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深化。这种再现代化的新过程刚刚在少数发达国家开始,虽然它所造成的社会特征还不甚明显,但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所以,我们现在虽仍可以用前述诸多特征作为确定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是否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但又不应将这些标准凝固化、绝对化。现代化是一个至今仍在不断发展着的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任何标准都不免带有依赖于特定历史条件的相对的性质。

  总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勾勒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经济方面,现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所谓工业社会并不排斥农业,只是使农业和其他产业工业化;信息社会也不取消农业和工业,而是以信息技术改造农业、工业和全部产业。同传统的自然经济相比,现代化的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在政治方面,现代化是由专制制度、过渡型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变。政治上的现代化本质上是民主化。但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变殊为不易,往往要经过半专制半民主的中间环节。民主的实现同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一样,都是艰难的历史过程。

  第三,在组织方面,现代化是由单一性的、不分化的社会组织向结构多样化、功能专门化的转变。社会成员的分工和协作在现代社会中得到高度发展,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社会化和高效率化。现代化也是社会组织管理、调节和控制的现代化。

  第四,在观念方面,现代化是由宿命论、迷信和宗教热忱向理性化、知识化、世俗化的转变。人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要成为现实世界的主体,而且要在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体。理性、知识、科学的力量和人的现实利益得到承认和尊重。

  第五,在活动方面,现代化是由压制人的创造性向解放人的创造力和发挥人的潜能的转变。这是人的能力由得不到发展,到片面发展,再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发挥人的作用的不同方式。重要的是要使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与集体、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活动和利益协调一致。

  第六,在交往方面,现代化是由封闭的、地域性的人际关系向开放的、全球性的人际关系的转变。现代交通、通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密切了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这种变化既是一定的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结果,也是社会进一步现代化的条件之一。

  第七,在生活方面,现代化是由以农村为主体向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为中心的转变。城市化的过程与工业化的发展直接相关,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发生的过程。但城市化不等于大城市化,在现代化的更高阶段,大城市化的趋势有可能受到抑制。

  第八,在能源方面,现代化是由以有生命动力源泉为主向以无生命动力源泉为主的转变。片面地大量利用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引起了所谓“能源危机”。现代化的深化,意味着依靠科学技术促进耗能产业向节能产业的转换,同时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源。

  第九,在环境方面,现代化是由顺应自然条件向改造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界实现协调的转变。现代化是从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开始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深入的现代化导致人类将力求运用科学技术和人的努力,重新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生态平衡。

  社会的现代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应当是人,是当代的和后代的人。人们盲目的、近视的行为,常常造成料想不到的、长远的后果,甚至会危及人类未来的生存。从事现代化事业,不能不时刻考虑到人类的未来。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奇在提出和回答“到底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未来”这个问题时写道:“应当着眼于真正能够生活和能够实现的未来,即人们可望可即和切实可行的未来。”“人类探险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创建一个世界,一种能使人的最佳才能,在互相了解和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在于,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于现在人们生存的世界,而且要使它成为一个同样适合于未来人们生存的世界。

  ——摘自书中《导论: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部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