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 通讯员 卢凌煜 赵家仪)10月12日,第三届清华哲学-戏剧节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开幕。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日新书院院长顾涛,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曹柳星等嘉宾出席。
本届戏剧节以“破壁·面壁:在AI时代重塑剧场的边界与内核”为主题,期望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思辨性戏剧内容与多元化剧场功能为载体,直面时代之问与自我之思,突破哲学与戏剧、学术与艺术、公共性与个体经验的多重壁垒,打开跨学科交流合作、校园公共美育与哲学公众实践的可能性。
开幕式现场,人文学者、戏剧创作者、跨界艺术家、科技专家与校内外观众齐聚,通过交互式展览、戏剧呈现与学术演讲,共创丰富感知、深度思辨、多元联动的未来哲学现场。
作为本届哲学-戏剧节的序曲,沉浸式共创剧场《破壁·面壁》特邀清华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多媒体艺术家鲁向成担任新媒体舞美设计,通过动态影像、舞美装置、AI语音生成、现场表演等多种媒介的结合,呈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在数据洪流中的困境、反思与突围。此次开幕式沉浸式剧场同时也特别邀请到青年旅法作曲家刘家麟和实验影像艺术家朱云逸参与共创。
随着AI生成的“罗辑”形象徐徐发声,四位“破壁人”跨越哲学、戏剧、科技、教育等多元领域,以“思想剧场”的形式呈现别开生面的学术演讲,将观众的思维视野由过去引向当下与未来。
清华哲学-戏剧节学术总策划、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夏莹以“图灵,我是你的破壁人”为题,以深厚的思想史为背景,细致地拆解并回应图灵在其奠基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的论证思路,以“给我一个肉身”的宣言应对理性至上的危机。夏莹认为,面对呈现为人类理性极端形态的人工智能,“我们是面壁者,同时要成为自己的破壁人,成为自我矛盾同一的存在”。“破壁·面壁”这一年度主题,实际上表达了清华哲学-戏剧节的创办初衷与终极旨趣——将“哲学-戏剧”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新的哲学形态,而AI时代正是“哲学-戏剧”所诞生的情景,未来哲学正在剧场发生。
清华哲学-戏剧节联席学术策划、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祁涛以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的思想为理论资源,深度剖析了图像霸权时代的表现与表演。他以“去本质化”和“去主体化”描述图像霸权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剧场中的具身表演则保留着辩证展现现实如何发生的潜能,在AI技术的冲击之下,为重新召唤观众感知力、同情心和批判思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清华哲学-戏剧节艺术总监、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肖薇基于自身作为戏剧创造者、教育者和观者的三重身份,分享了戏剧为她带来的深刻生命体验与思考:“剧场在有限的时间中讨论无限,人类也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探讨无限。”肖薇谈到,如果说哲学是“对存在的追问”,剧场就是“让追问发生在当下”,戏剧滋养着思想的无限可能。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许华哲从专业视角出发探讨了作为拟像或作为新主体的具身智能。许华哲认为,相比于作为“缸中之脑”的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研究旨在赋予人工智能更为主动的、具身性的思维模式,追求让“智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新主体”。
在四位“破壁人”的思想交锋中,“哲学-戏剧”揭示出其自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AI重塑生活与世界的形态,人类将以沉思面壁、以行动破壁,在多元维度交织的实验场,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与实践的能量。
据了解,清华哲学-戏剧节由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联合发起,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第三届清华哲学-戏剧节将持续至12月,将以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实验剧场、蒙民伟楼多功能厅4个演出空间为主阵地,为校内外观众带来5部邀请剧目和3部校园戏剧,呈现18场精彩演出;从清华校园出发,本届戏剧节还将与中信书店、句象书店、鼓楼西剧场、复旦艺术馆、培源艺术节等平台及空间合作,在多地陆续呈现跨学科对谈沙龙、戏剧工作坊、思想剧场、哲学咖啡馆等多元化公共活动。
1、清华哲学-戏剧节组委会代表宣布第三届戏剧节开幕/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