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班晓悦)10月18日,北京大学非遗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探索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创新性表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与会学者从多元视角出发,分享研究成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认为,非遗传承需关注传统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可阐释性,在实践中实现“还之于系统”“还之于结构”“意义之赋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聚焦非遗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性问题,深入阐述了现代社会背景下非遗保护对公共性生成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系统展示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并阐释了其深远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围绕非遗传承创新的意义与模式,以及非遗转化的底线与原则展开阐释。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强调北大始终深耕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研究,正积极构建兼具“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人文社科体系,而非遗的传承创新工作,更呼唤着整全性知识图景与行动框架的搭建。
论坛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