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18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和合共生:全球发展的基础与秩序”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夯实全球发展的信任根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国际秩序,推动实现各国间的和谐合作与共生共赢。
和合共生成为广泛共识
“和”强调和谐;“合”则指融合。和合共生理念,根植于儒家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古典思想,强调和谐与融合,倡导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与会学者认为,这一理念经过创造性转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对外政策和全球治理的核心价值,并在多个国际平台和国内宣传中形成广泛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和合共生不仅为全球发展夯实了人文基础,更为建立更加公平、持久的全球秩序提供了理论基石与行动路径。他提出四点行动建议:以全球发展倡议为牵引,聚焦发展关键领域;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基石,筑牢“和合共生”的屏障;以全球文明倡议为纽带,滋养文明沃土;以全球治理倡议为支柱,构建“和合共生”的规则体系。
在北京市副市长孙硕看来,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为破解当前全球发展赤字、治理短板和信任困境提供了深刻启迪,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治理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认为,如今,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离不开和合共生理念的指引。当前,全球各个领域正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不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要秉持和合共生理念,中欧双方要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中欧双方的共同责任,更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要求。
共谋全球发展新未来
2025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应对世界变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助理金鑫谈道,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四大全球倡议为破解当前发展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全球治理倡议更是为全球发展凝聚广泛合力,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势必进一步激活和增强各方行动力和凝聚力。
“世界需要一个新的集体意识,全球发展不应仅仅被视为国家增长的总和,而应被视为一项共同的文明工程。”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中央政治局委员、信息和宣传书记埃斯特韦斯·伊拉里奥认为,当我们探讨和谐与共存时,实际上是在探讨整个社会所必需的秩序。构建一个和谐世界,需要共同努力实现和谐的全球治理。只有在一个和谐、和平的世界中,全人类的繁荣与生存才能得到保障。
在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全球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秩序的和谐与稳定亟待重建。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格泽高滋·科勒德克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这些倡议不仅在政治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更需要在学术界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中国秉持的包容与公平的发展理念,对全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支持中国的倡议,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促进东西方合作,构建新的发展范式,以构建更加和谐、有序的全球未来。
论坛发布《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面向205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战略》报告,进一步阐释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CDGs)。报告提出,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建设等八大全球发展优先领域行动路径,建议各国将CDGs纳入中长期规划,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学校愿与各方携手并肩,持续深化打造创新性、基础性、综合性交往交流平台,进一步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在推动发展、促进文明、创新治理中开辟新路径,共建和合共生的世界秩序,共谋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发展光明前景注入澎湃动力。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