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信仰的温度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年轻态”破壁记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秋日的海风轻拂刘公岛,山东大学部分新生来到威海刘公岛的北洋水师提督署遗址前宣誓:“铭记历史教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这是山东大学持续十六载的“开学第一课”,已成为山大学子大学生涯的精神奠基礼。从甲午故地的沉浸式教学,到校园里的红色剧本演绎,再到虚拟仿真实验中的跨时空对话,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推动一场静水深流的思政创新。

  在历史回响中铸魂育人

  每年金秋,载着新生的渡船驶向刘公岛,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门“行走的思政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郝书翠介绍,课程采用“预备课程—主题参访—视频追忆—报国宣誓”四环节教学法。学生在登岛前需完成专题预习,带着问题走进历史现场;经教师精心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们带着思考登上刘公岛,将历史现场转化为答疑解惑的鲜活课堂;在参观过程中,由专业讲解员和思政教师共同授课;最后在北洋水师提督署门前庄严宣誓,完成精神洗礼。

  近年来,学校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将刘公岛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甲午海战”等历史事件开发成案例库,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在社会实践中,学校与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度合作,聘请基地讲解员担任兼职思政教师,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国帜主题公园等场所开展现场教学。

  统计数据显示,16年来,已有超过六万名山大学子在这座海岛上过“开学第一课”。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表示,“开学第一课”深入挖掘刘公岛革命文物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激发青年学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意义十分重大。

  青春与历史的双向奔赴

  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一间教室内,“红途社团”正在进行红色剧本《三湾》演绎。2022年冬季,在学院学工团队老师指导下,“红途社团”成立,开启用剧本演绎的方式进行党史教育的探索。

  创作之路并非坦途。以《三湾》为例,从创意到成熟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经历百余场测试。社团创始人张凯钧回忆:“最难的是在历史真实性与游戏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查阅了96本专著,走访了113处红色遗址,访谈了52位专家学者,就是要确保每个细节都有史可依。”

  短短两年间,红途社团开发出《三湾》《古田会议》《延安大生产》《四渡赤水》等十余部精品剧本,举办活动900余场,覆盖2万余人。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创新模式已走出校园,在支教课堂、社区活动中绽放光彩。

  为确保剧本质量,社团构建了“学生主创团队+推荐官+专家顾问”的人才体系,建立了红色博物馆资源库,与5家博物馆签署数据互通协议,挖掘351个红色故事。社团首创红色剧本创作审核标准,邀请24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审核专家,确保红色剧本成为传播党的声音的坚强阵地。

  穿越时空的思政课堂

  戴上VR设备,学生便“穿越”到20世纪初的济南,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的亲历者。这个名为“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的虚拟仿真实验,已成为山东大学思政教育的又一创新名片。

  该项目负责人黄广友介绍,实验通过精细的场景建构,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早期传播历程。学生以第一视角参与其中,不仅要完成知识学习,还要与持不同立场的虚拟人物进行思想交锋。该虚拟仿真实验作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其设计体现了严谨的教学理念。实验采用“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学生在操作前需完成线上基础知识学习,通过练习模式掌握基本操作。实验结束后,系统会从六个维度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从刘公岛的历史现场到剧本杀的沉浸体验,从虚拟实验的跨时空对话到校园舞台的真情演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年轻人的语言、时代化的载体、创新性的路径,完成了一场思政教育的深刻变革。这些仅仅是山东大学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鞠晗介绍,近年来,学院依托红色文化和地方资源,持续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组织学生感受“延安的苹果为什么甜”,追寻“胶济线上的抗战记忆”……多措并举推动构建“大思政课”新样态,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生动注脚。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编辑:刘颢婧(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