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潘育婷)10月21日,儒学与西学论坛第八回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主题为“中西宇宙观:创造论与生生论”。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暨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谢文郁主持本次论坛并致辞。他介绍了论坛的核心议题将围绕“如何理解宇宙与人生的起点”展开,并由对起点问题的追问启发对当下和未来生活的思考,在科学技术时代重提对生存本原的关注。
创造论:西方哲学对“第一因”的论证理路
本次论坛特邀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骆德恩、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主讲。骆德恩从希伯来创造论谈起,由“宇宙从何而来”一问引出了对“第一因”的探讨,认为存在一个创造了宇宙的第一因。他通过梳理宇宙论论证的历史发展,解释了宇宙论论证的三个版本,即莱布尼茨式、托马斯式和卡拉姆式论证。针对休谟和康德对宇宙论论证的反驳,骆德恩认为,这两位哲学家并没有成功地否定这些论证,进而为自己的优化的宇宙论证合理性辩护。他试图将对宇宙论论证的优化,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有效性基础上,即一个论证只要前提正确,演绎有效,结论必然正确,而不需要直接观察到结论。
作为论证起点,他提出,一切有开始的东西有因,因为根据观察人类周边的东西都具有开始,而且也不是无缘由地突然出现或变动。进而,他将宇宙作为上述“一切有开始的东西”之一,推论宇宙是有“开始”的,存在着造成宇宙开始存在的“第一因”。骆德恩进一步介绍了第一因无前因、无开始、无变动的特征。他强调,第一因作为引发变动的存在,需要有自由意志,能够从原本不存在或无变动的状态中造第一个存在或变动。
总而言之,骆德恩认为,第一因具有能够发起第一事件的能力,也具有防止自身发生变动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巨大的能力和超然的智慧。自然定律、宇宙大爆炸和宇宙微调证明了宇宙具有系统和规律,而只有具备上述四种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点。
“生生论”:以中国哲学思维看起源问题
李尚信对骆德恩的发言作出了回应,并阐释了中国处理起源问题的方式。他认为,第一因并非是不证自明的,而且骆德恩对宇宙第一因的预设太过具体,并非都能从推理的前提中具体地推出,而从中国哲学角度看第一因也并不一定是有智慧的存在。
李尚信提出,相比于西方创造论认为的第一因具有超级智慧和自由意志,中国哲学中所说的第一因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即是无意识的作为。魏晋玄学家郭象提出的“独化于玄冥之境”概念和东汉《周易乾凿度》所说的“先天五太”都是指向这种无为之为。由此,李尚信认为,中国哲学关于起源问题的讨论设定性和假定性较弱,由于不去预设具有超级智慧和自由意志的“上帝”存在,从“如无必要,毋增假设”角度看反而具有更强的论证性。
基于对芝诺悖论的反思,他提出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新的理解,认为质变产生差异,有了差异才有数量,进而才有量变。因为有质变,所以事物体现出质的某种非被限定的性质;又因为质变的有所限定性,所以事物又体现出某种被限定的性质。因此,所有事物都是有所限定和无所限定的统一。正是无所限定,使事物具有了一定的“活力”,是生生之源。作为宇宙终极的“活力”,则只能是其本然如此,没有他因,神妙而不可具体言说,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也。正是这神妙而不可言说的终极“活力”,生出了我们的宇宙及其生命,是我们宇宙的终极生生之源。宇宙可能并非唯一,而只有具有特定“活力”的宇宙才能产生出具有智慧的生命,同时,作为智慧生命的我们也只能对产生我们生命的宇宙进行具体观照,而不可亲证其他宇宙。
创生论与生生论:关于宇宙起源的哲学对话
两位主讲人的发言引起了嘉宾们的热烈讨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认为,这是一场中西两种哲学与思维方式的对话,对于“第一因”的讨论并非理性问题,而关涉相信问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孙清海对此表示认可,认为“第一因”的逻辑推论最后指向信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顺福认为,将思维世界的超越实体和现实世界的客观实体相互替代,会混淆两个领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尚文华认为,无法从经验说明逻辑,不能根据现实观察推导超越性的存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萍指出,基于因果链条倒推出的第一因也需要论证,即经验推出来的结果是以结果作为前提在演绎,只能对既有经验做解释,无法对未来有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邹晓东则认为,适用于作为“部分”,如“人类身边的经验事物”的“有存在和变化的开端”“有原因”概念可能根本不适用于作为大全的宇宙整体。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章印从中西起源论的对比出发,认为西方哲学重建了外在超越者,而中国哲学更强调整体超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闫春新认为,在科技与人文对冲的当下正需要重建一种外在信仰,以使人类有安身立命的空间。
希伯来创造论与易学生生论,是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古典宇宙论。论坛上,与会者讨论了希伯来创造论和易学生生论的理论内涵,在中西宇宙观的比对中探索两者思维的异与同。传统西方塑造了强有力的外在信仰,认为存在拥有自由意志的“第一因”,构造了系统而规律的宇宙;中国的“生生论”则强调“无”的思维境界,在“无为”中创设天地,在“生生”中联系万物。可以说,中西方哲学对起源问题的思考,表达了人对生存哲学的关切,即如何成人,这决定了古典时代的哲学仍为当代哲学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对话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