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

张学广:“中国百年维特根斯坦学术历程:回顾与展望”

2024-0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董化文)2024年4月2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课题组举办“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二十二场学术报告,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学广教授作题为“中国百年维特根斯坦学术历程: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洪汉鼎教授为点评嘉宾,项目首席专家江怡教授主持讲座。

江怡教授主持讲座
  张学广首先谈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毫无疑问是20世纪英美哲学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核心主题和主要概念都很大程度帮助绘制了迄今为止一个世纪英美哲学的基本风景。正值维特根斯坦诞辰135周年之际,中国作为国际上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学术研究重镇,对于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进行回顾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张学广教授在讲座中

  维特根斯坦研究在中国的坎坷奋力百年历程发端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当时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包括产生不久的英美分析哲学)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在中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传播开来。随后,罗素的中国之行(1920.9—1921.7)将逻辑分析方法传入中国,给1949年之前中国现代哲学重建带来了一种主要方法。张学广指出,1949年之前,张申府、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和洪谦等五位哲学家对于用分析方法重建中国哲学做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突出贡献,而他们的工作都与维特根斯坦密切相关。
  张学广围绕中国的维特根斯坦学术研究展开了阐述。
  1949—1978年之间,外国哲学领域以批判性教学和少量翻译为主,以洪谦、江天骥为代表的学者坚持对维特根斯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洪谦主编的《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收录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部分内容。1962年,郭英从俄文翻译了《逻辑哲学论》。1978年,几次大型外国哲学学术会议的召开和学术组织的建立成为外国哲学在新时代恢复的标志。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维特根斯坦学术研究展开情况。张学广认为,对国内的维特根斯坦研究来说,1979年是新时期的真正起点,从1979年至今的45年时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广泛介绍阶段(1979-1989)。该阶段由于原始资料稀缺,各种讨论和讲述基本上是介绍性的,当时的学者和大众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其前期,总体而言,维特根斯坦学术还远未占据更重要的分量。第二阶段,个案研究阶段(1990-1999)。此阶段二手文献的引进相对较少,大众学术热情骤降。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毕业的年轻一代学者的积极参与,研究与翻译相得益彰,他们以平和理性的眼光对现代西方哲学做出了更深入研究,维特根斯坦学术已走出之初的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一些学者写出了著作成果。与研究的深化相对应,国内出现了《逻辑哲学论》英德对照影印本和更恰当的译本,《哲学研究》也有了最初的译本,《蓝皮书》也出现于洪谦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1993)。第三阶段,系统研究阶段(2000-2009)。在此阶段,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和翻译齐头并进,更加全面、系统、深入,著作成果是前二十年的总和,达到11本,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都做到了相对均衡的研究,并且开始聚焦于维特根斯坦中期哲学。第四阶段,全面开展阶段(2010-至今)。在此阶段,中国维特根斯坦学术研究明显呈加速趋势,学术成果的总量和质量都远超前30年,一手文献的翻译更加精细,二手文献总量达到27本,研究著作达到51本,学术研究的组织化、国际化、多样化达到了新的高度。据张学广和他的研究团队所做的纵向初步统计,从1979年到2024年,大陆维特根斯坦学术共产生一手翻译文献88篇、译著36本、研究著作73本、学术论文1700余篇、译文70篇、博士论文54篇、硕士论文266篇,先后涉及作者超过1000名。
  从横向剖析来看,张学广认为,国内维特根斯坦学术研究可以被相对划分为四个研究路径:文本解读、语境解释、哲学应用和比较研究。文本解读是学者们接近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首要路径。国内一些学者对维特根斯坦前中后期哲学的文本解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语境解释将一种思想置于更广大的时空中加以定位,是我们思维逻辑演进的自然趋势,也是一种思想得到客观评价的必要条件。国内一些学者从相对通史或偏重大陆哲学的角度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也有一些学者从当代分析哲学、科学哲学、语境原则、大陆存在论等背景出发理解维特根斯坦;还有一些学者从美学的视角研究维特根斯坦思想。在哲学应用方面,维特根斯坦有着西方哲学史少见的批判性哲学主张和新颖独到哲学方法。中国学者在贯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和延伸他的思想方面成果斐然。近20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关注外国语言学,或者热衷于从语言学角度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或者借用维特根斯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语言学问题。张学广指出,以上三种路径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以维特根斯坦一个人为核心而展开。比较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将维特根斯坦与其他哲学家放在了平等位置上。截止目前,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将维特根斯坦与他之前的哲学家加以比较;第二,与维特根斯坦同时代或稍后的哲学家比较;第三,将维特根斯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比较。张学广认为,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比较研究已成为越来越热门的研究路径。
  张学广指出,尽管中国的维特根斯坦学术已历百年,但由于三十年中断造成的落差,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校正、弥补和追赶,目前,维特根斯坦哲学本身还有需要不断扩展的巨大空间,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国化助益中国自己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还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由此,张学广认为,拓展加深维特根斯坦哲学本身的学术空间,大力引进维特根斯坦的讲演、书信等文献资料,关注维特根斯坦中期哲学,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资料体系,促进中国维特根斯坦学术共同体建设,抬高中国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基础平台,从而拉近维特根斯坦研究中国与国际之间的差距。
  讲座最后,张学广强调,近些年,随着国内汉语哲学的兴起,以中国的视角理解包括维特根斯坦哲学在内的分析哲学,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中国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两个文化传统在基本哲学问题上达成相互理解,助益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张学广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伸张理性仍旧是中国当下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中国视野下的维特根斯坦与维特根斯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这两股趋向,必然最终会达成某种类型的相互理解。不过,尽管维特根斯坦哲学在中国发展会有一幅中国面孔,但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很可能会比较有限。然而,包括维特根斯坦哲学在内的分析哲学对中国未来的哲学文化重建非常重要。
  在点评环节,洪汉鼎先生指出,张学广详细梳理了中国研究维特根斯坦100年的历史,概括出了这100年来我们中国学者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四种模式,提出了未来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洪汉鼎先生以中国哲学史重大事件当事人的身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本次讲座的内容做出了非常精彩且具有切身性的补充说明。基于讲座的内容,洪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当如何阐释维特根斯坦?”针对这一问题,张学广给出了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回答。


洪汉鼎教授在点评

  江怡对讲座作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梳理了维特根斯坦哲学传入中国的百年历史,五代中国学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呈现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纵到横。维特根斯坦研究作为西方哲学研究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的影响;中国哲学界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解释差异和态度变化,反映了中国学者对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英美分析哲学的哲学立场。他补充道,中国的维特根斯坦研究成果作为国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一部分,已经引起了国际维特根斯坦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基于讲座内容,江怡与张学广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第一,“维特根斯坦哲学如何在分析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引领作用如何体现”;第二,“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仍旧统摄着中国的思维方式,我们如何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去改变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第三,“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的局限性”。
  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900余名师生参加,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