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当代伦理危机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钞票”和“小零钱”

2024-03-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邓安庆

  胡塞尔在讲授现象学哲学方法时,坚持要“小零钱”拒绝使用“大钞票”,而分析伦理学几乎把伦理学全都变成了“小零钱”,传统伦理学那种从实践哲学、从行为的道德性出发的理论一步一步最终都被作为“大钞票”而被抛弃。但是,“小零钱”的知性分析,看似很有学问,却既不触及心灵,更是与生活脱节,能解决什么伦理问题?伦理哲学从来不是解决一个人缺胳膊少腿之类的身体残缺,而是灵魂对生命之塑造,通过塑造一个高贵的生命而解决良善生活实现的机制,它事关个体生命之繁盛,道德品质之卓越这些安身立命之大事,远不是“小钞票”所能解决的论辩技术问题。它不仅需要“大钞票”,更需要再大的“钞票”也买不到的形而上学之思。

  我所说的“形而上学之思”既不是传统的本体论,也不是分析哲学所谓的“本体论承诺”,而是在实存中考察实存何以如此发生,何以不可能以别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存在机制,因而这种必定会最好实存的存在机制,我们就把它理解为伦理存在或道义实存。因而伦理事关存在之道义,通过它,实存才通达存在自身之至善。如果确立不起这种道义实存的伦理机制,伦理学一再地陷入到鸡毛蒜皮的究竟是后果论正确还是动机论正确,究竟是以行为者为逻辑起点还是以行为正确性为逻辑起点的争吵,就像一个法官断案,根本不去现场勘察是谁做了何种违法犯罪的事,而纠结于一个有可能犯了罪的人其品质是否优秀,还要指摘去勘察现场犯罪行为是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

  当代伦理学陷入美德论、义务论和后果论“诸进路”之争久矣,但从各自的进路出发对自身的辩护和对对方的指责批评,都已陷入主观武断之“恶无限”之中,都从根本上脱离了当代人类生活世界,这种争论都是无效论证,耽误的只是生活世界中真正伦理的分析与解决。任何一种真正的伦理学,只有扎根于伦理生活世界之中,去解决实存中因道义缺失因而无法继续存在的困境,才有可能产生原创性的思想效力。

  有思想效力的伦理学才是伦理学术的守门人。这也就是我们这个专栏讨论普遍伦理学的缘由。不从存在机制出发,脱离人类生活世界去谈伦理,何来普遍伦理?因而,我的《道义实存论伦理学》有两个基本面向,(1)从伦理学的“立场”之争,“主义”之争,退回到生活世界,扎根于存在之根,以存在之正义重建伦理世界;(2)以全球伦理危机为问题意识,以道义实存的存在历史为检验平台,推动民族伦理朝向全球伦理转型。所以,我十分感激学界同道对《道义实存论伦理学》的分析与解读,批评与指正,但我需要以最简短的言辞回应上一期尚文华教授和这一期孙小玲教授和龙沛林老师有实质内容的评论。

  第一,道义实存论不致力于尚文华所言的“绝对伦理学”,“道义实存”是在存在之历史所能实现的善,不可能达到伦理预设的绝对善,虽然绝对善永恒地存在于善的理念中,而在存在之历史中发生出来的伦理善,其绝对性自行隐匿,尚未完善地彰显,这是人之有限性的表现,因而也是真实人性之表现。

  第二,道义实存论意义上的“天道”,仅仅指自然物理性的存在机制,是必然而超越的,它不指向任何先天的神性含义,在自然正当意义上,伦理作为存在机制与之具有同等含义,这也许可以回应孙小玲关于从实存何以能够构建普遍伦理的怀疑。

  第三,道义实存具有一种伦理学致思逻辑,存在之逻辑和实存之逻辑的区分仅仅具有相对的方法论含义,这一点龙沛林非常敏锐地指出来了,但其实伦理作为一种存在机制,要借助于人类的伦理意识或觉悟将伦理学致思之逻辑还原为存在自身之实存发生的创生逻辑,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可称之为逻辑学,或可称之为存在之逻辑创生,以此可以保障道义实存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或许我只能如此回应龙沛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