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2023年11月25日-26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儒学传统与现代性——第六届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
25日开幕式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龙卫球,院党委书记、哲学系主任于金龙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系副主任顾家宁主持。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系副主任顾家宁主持
龙卫球院长在致辞中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学者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哲学”一直身处于与现代性的回应和对话之中,现代新儒学坚信儒家传统对现代世界的积极价值。他引用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敬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龙卫球
于金龙书记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高研院在哲学学科建设、通识教育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简称“北航文科高等研究院”,或“北航高研院”)成立于2010年11月,高研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确立“空天信融合、理工文综合”战略背景下为全面转型卓越化所创设的高水平人文通识教育、文科大类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基础文科和新文科学科建设、高端研究和智库发展为一体的直属实体机构和文科建设特区。高研院坚持“强基础、创特色、促交叉、重智库”作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目前,设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文化传播与管理交叉学科硕士点(与人文公管学院共建)等学科点。他感谢与会学者支持北航哲学学科的发展,并预祝本次学术会议圆满成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哲学系主任于金龙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鹏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系盛珂教授主持。
张学智在以《牟宗三“良知坎陷说”新论》为题作报告,他指出,“良知坎陷”说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学术界热衷探讨的话题,但因为长期以来科技话语的霸权,理智一元论的思想方法,也由于对牟宗三学术的阳明学根源、哲学家对学术门类的整合所负有的责任、哲学家引领社会潮流的自我担当精神缺乏同情的了解,所以,学界对“良知坎陷”问题多有误解。由此他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
张学智强调,应从他多年来倡导的阳明学“大良知”的角度理解良知坎陷。“良知”不仅指道德理性,还应包括知识、情感、意志等多样内容。“坎陷”原本即是良知题中应有之义。他认为良知坎陷说是牟宗三基于纵的历史文化沉积而作的一个理论创设。牟宗三有着纵横二个方面的宽广眼界和深厚学养。横的方面,指他的逻辑分析和架构能力;纵的方面,指他深切的历史文化意识和由历史文化沉积而成的价值内容。就纵的方面说,牟宗三在对先秦儒、道、墨、法、名、阴阳各家及此后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精深研究中,把握住了中国哲学的特质,这就是中国哲学突出的主体精神。在中国哲学的主干儒家这里,主体精神又表现为内在道德性。由于重内在道德性,中国哲学充量发展所说的“理性的运用表现”,即是内圣之学,外王是内圣之学的推出和延展。在道德基底之上的重境界、重体悟,是广义伦理学的,由此构成的形上学体系是“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有着强烈的时代悲情、深切的价值关怀、文化忧患意识,他的坎陷说正是在此意识下的一个哲学理论上的创设与表现。这套系统中,逻辑学和知识论不发达,客观的、分解的本体论与宇宙论不发达,也没有从中发展出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系统。但是,牟宗三在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全面占据优势地位的境况下对传统与现实关系所做的以上有洞见的思想主张,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陈鹏教授在以《“直接之知”、“知识之知”与“如实知”――唐君毅知论要义》为题的报告中,讨论了唐君毅的知论问题。他指出,从回应“现代性”的角度说,现代儒家哲学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关于知识与良知、知识与智慧、知识与人生(主要不是对知识本身)的讨论。他认为,相较于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说,唐君毅并没有强意义上的创造性的“智的直觉”概念,对知、知识的讨论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包容性。唐君毅知论的显著特色是以广义之“知”去涵盖“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形成一新的知论架构。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鹏教授
大会共进行了5场分组讨论。第一组研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丽珠主持,上海大学曾海龙担任评议人,与会学者围绕着牟宗三的“圆教”论展开,探讨了牟宗三受天台圆教启发而成的境界形而上学和存有论问题。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的报告是《比较“模型”与“圆教”标准:论牟宗三“境界形而上学”的多维意涵》,武汉大学谢远笋以《圆教形态下的存有论》为题作报告了,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徐昇探讨的主题是《同体共在论——牟宗三圆教模式的存有论形态及其现代性批判维度》。
第二组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报》李秀伟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盛珂担任评议人,学者主要围绕新儒学回答现代性问题展开。北京大学孟庆楠的报告以家庭哲学的研讨为例,探讨了现代新儒学的建构路径;复旦大学徐波的报告以牟宗三对佛典的诠释判定为中心,深入论述了中国佛学中的“存有论”问题;上海大学曾海龙的报告基于当下中国哲学中的生生课题报告了,贯通中西、古今,探讨了“时间与本体”问题;湖北大学肖雄的报告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脉络中的牟宗三“智的直觉”概念。
第三组研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硕主持,北京大学孟庆楠担任评议人,各位学者主要围绕道德建立与政治哲学展开。深圳大学王顺然的报告是《“情理之间”:再论良知如何呈现——从孟、荀道德建立的分歧入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海忠以《气本论如何为道德奠基——从现代新儒学的张载研究谈起》为题作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叶云的报告主题是《公私之辨与孟子政治哲学的现代意义》,湘潭大学王杰报告了《贤于其初:上博简《诗论》“关雎”章思想新探》,同济大学田雨生博士以《刘蕺山的苛责与宽容——“即妄求真”的理论意义》为题作报告。
第四组研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家宁主持,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担任评议人,报告人主要围绕现代性问题与熊十力哲学思想这一主题展开。华中科技大学廖晓炜作了题为《牟宗三与现代虚无主义》的报告,湖北大学龚开喻报告的题目是《现代新儒家论“良知呈现”与“见在良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敏的报告是《“全体分化”与“泛神论”之辨——熊十力本体论再省察》,同济大学任新民以《高扬“统天”——熊十力〈乾坤衍〉的形上学新诠》为题作报告。
第五组研讨由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廖晓炜担任评议人,围绕萧公权政治思想与新儒学返本开新展开。外交学院杨晖报告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现代性分析:以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例》一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家宁探讨了“萧公权的现代儒学观”问题,中山大学张程业以《在主体中遭遇超越:跨文化哲学视域中的让·瓦尔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之思》为题作报告,重庆工商大学周俊勇作了题为《新儒学的“返本开新”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作报告。
在闭幕式上,盛珂教授致闭幕辞,感谢与会学者奉献的高水平论文与高质量讨论。他表示,新儒学研究是丰富、开放、充满活力和严格的,通过本次会议,我们有理由期待儒学传统在现代社会通过创造性转化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盛珂教授
本次论坛围绕“儒学传统与现代性”这一主题展开多维度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学术成果,在学界引起了良好反响。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近三十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