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10月13日—15日,由中国人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在四川省绵阳市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40余名代表与会,展开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指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上,现代文明始终是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从文明的高度来看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我们党的高度理论自觉,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学意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崔新建教授基于对中国人学研究40年历程的回顾,从学科建设和现实问题研究两个角度梳理了人学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人学研究的三大特点,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作为学科的基石,以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人的问题为主线,以当今中国学术和学科的发展为滋养。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崔新建教授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性基因,浙江大学庞虎教授认为,现代性并不是少数西方国家的“专利品”,中华文明也内生有丰富的现代性基因,只是囿于旧制度旧伦理的束缚,这些现代性基因未能得以充分激发。新时代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导向,以理论彻底为前提,以掌握群众为动力,以放眼世界为视野,全面激发中华文明的现代性活力,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前景。
浙江大学庞虎教授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解放的辩证关系,西南财经大学唐晓勇教授提出,从“谁的解放和谁的现代化、人的解放和现代化的内容、如何推进人的解放和中国式现代化”,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四川大学王洪树教授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重要路径,要从人的现代化反思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南财经大学邹平林教授从当代中国具体语境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多维审视,主张从历史性、主体性、现实性、社会性、生成性、开放性与未来性确立问题考察的思维原则,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并探究当代中国语境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唐晓勇教授
四川大学王洪树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邹平林教授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育人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吴满意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育人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提出对数据育人概念的界定,“教育数据化和数据教育化”“思想数据化和数据思想化”的基本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处理和鉴别。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李刚教授从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思想体系的系统观念、治国理政的实践逻辑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条件四个维度论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分析其理论创新的动力、发展、思维等方法论特征,提出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积极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中国式现代化教育。
电子科技大学吴满意教授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李刚教授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意蕴
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教授提出,要从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现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与特殊性问题。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徐春教授认为,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各个民族的关系,推动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向现代文明发展,需要克服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片面性与全面性的矛盾,辩证理解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特殊性与人的类普遍性的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对中国人的现代性进行整体建构,目前人的发展程度还处在没有完成超越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双重过渡性阶段,同时要管控和缩小人的现代性的负面效应。
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教授
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徐春教授
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特质,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指出,文明的本质是与人相关的各种对象性关系以及对象与自身关系状态的合理化;面对文明史的悖论以及悖反性事实,马克思唯物史观之“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理论制高点,构成比较性意义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深刻的、内在性特质,以及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标识,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之崇高的价值目标和境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翁贺凯教授认为,要从近现代中国变革的深度与广度、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史把握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提出要整体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人类文明提供全新的文化起点。
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翁贺凯教授
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文化新形态的辩证理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文明层面的集中展现,与中华文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发展是第一要务、文化是灵魂滋养,分别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现代文明提供根本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首都师范大学李基礼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存在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作为文化新形态两种理解,这种两种理解包含着不同的制度辩证法;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着社会主义制度辩证运动过程;作为人类文化新形态,包含着社会制度(社会规范总和)与文化意义世界间的辩证运动过程。许昌学院周耀宏教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凸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的本质特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颖
首都师范大学李基礼教授
许昌学院周耀宏教授
关于新文明理念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统领作用,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文明理念系统回答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拓展了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新文明理念为统领,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定自信自强、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青岛理工大学李龙强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明;中国共产党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大文明观是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语境;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文明之路,是创新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绵阳师范学院李超教授认为,制度是人创造的,人始终是制度的主体、主管和主宰;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样的人,即能创造制度又能充分把握和驾驭制度、管好制度,让制度不走偏、让制度不断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和制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
青岛理工大学李龙强教授
绵阳师范学院李超教授
三、“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关于“两个结合”的历史演进,中央党校王巍教授指出,由于历史和时代条件不同,“第一个结合”侧重强调的是客观的社会实际,也包含着文化因素,这是作为广义的文化;“第二个结合”侧重强调的是历史文化的实际,这是作为狭义的文化;“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包括打破西方话语的禁锢,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正本清源、返本开新。中央财经大学王淼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我国的思想强国之举,结合的前提是契合;党的百余年历史也是推进“第二个结合”双向互动、彼此成就的进程;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实质上回答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向度。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梧研究员从世界历史之前、卷入世界历史和引领世界历史三个阶段解读“第二个结合”的意义,认为“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理论深化,“第二个结合”旨在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其根本宗旨是寻求人类社会的再现代化,此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彰显“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央党校讲师邓佳阐释了“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关系,认为二者内涵不同,“结合”的对象不同,所解决问题也各有侧重;科学坚持“两个结合”须避免错误倾向。
中央党校王巍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王淼教授
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梧研究员
中央党校讲师邓佳
关于“两个结合”的主体性分析,西南财经大学杨楹教授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视角,从为什么结合、如何结合、结合的主体是谁三个维度,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尺度、现实维度和未来向度。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董朝霞以主体性为研究视角,提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进行“向内”“向外”“向上”三个向度的哲学反思,进而着眼于“人的现代化”论证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实现路径。西华师范大学张晓明教授基于“两个结合”分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继承发展性、相互成就性、实事求是性、人民中心性和铸魂育人性等时代要求。北京大学董彪研究员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关键在于其主体性始终得到看护;在近代以来的文明蒙尘危机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创造了全新的文化生命体,切实增强了中华文明的道路主体性、制度主体性、理论主体性以及价值主体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杨楹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董朝霞
西华师范大学张晓明教授
北京大学董彪研究员
关于“两个结合”与文化自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荣鑫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具有深刻的思想解放功能;它为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道路奠定基础;结束了过去百余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极态度,确立了文化自信与底气;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中华文明的现代篇章。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提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要在“第二个结合”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荣鑫教授
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
关于非经济因素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作用,西南大学胡刘教授认为,根据唯物史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重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地蕴含着物质文明与非经济因素的辩证关系;强调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必须防止从经济决定论滑向文化决定论,正确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文调适力量。
西南大学胡刘教授
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