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筑牢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盘”

——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

2021-02-24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木叶 来源:人文岭南第109期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综合判断。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试验区,应如何深刻领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宏观经济发展走向?围绕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该如何以辩证思维看待这些新情况?

  向晓梅:在现有的国际国内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在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整合全球高端要素,培育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形成竞争、高效和安全可控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体系。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地区,通过特区的带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是不断培育竞争优势来获取发展机会,或者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培育竞争优势,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最初我们通过比较优势抓住了发展机遇,随着中国人口、成本红利的减少,我们逐步进入创新发展的阶段,即通过以创新为引领,不断培育竞争优势,这是一个“爬坡越坎”的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广东而言,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

  向晓梅:广东要推进高水平的制度性开放,在开放当中扩大双循环的基础,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加快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市场流动,让广东成为国家构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一个战略支点。

  首先是培育竞争优势。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是在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基础上建立起竞争优势。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出现的“双重挤压”威胁,广东要进一步借助工业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扩张和专用性技术积累,发展自身有别于高收入经济体的创新优势。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健全产业链条、培育区域创新市场,逐步建立起源于比较优势但又超越由禀赋结构决定的单一比较优势的以创新为导向的竞争优势,包括产业集群、内需、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种竞争优势会随着工业化深化推进而升级,从专长于应用创新逐步进入到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引领阶段,由节点型竞争优势发展到领导型竞争优势。

  其次,广东要在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加快补短板,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以及高质量消费集聚地,培育壮大自身循环。要以高能级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布局,增强对周边省区服务带动能力,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地区布局,与中西部地区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以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循环链,带动更广大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载体,培育引进具有巨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功能性服务机构,提高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以核心城市、都市圈为主要依托,强化区域协同和一体化发展。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互通和制度协同,促进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共建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在双向互济、陆海统筹中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链接和枢纽。

  最后,广东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在国际循环中的能级地位,成为我国构建国际循环体系的战略支点,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良性互动提供有力支撑和广阔空间。稳固和增强广东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重要联结点和交汇点的地位,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更多广东力量。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内外互联互通的战略纽带,加大“走出去”力度,深化国际交往合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区域性的循环发动机。加快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在法律规则对接和制度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力流动、教育和医疗、商事制度、科创合作、专业资格互认、标准衔接等方面的融合与共享等,推动三地制度协同和基础设施联通,以国际化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和营商环境吸引外国企业,提高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快培育跨国企业集团,加快适应高水平开放的国际贸易平台建设,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和有效贯通。深化对内开放,加快推进国内统一的市场建设。以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加快疏通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数据等要素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流动性障碍,切实降低要素流动的制度性摩擦成本,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应如何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激发新发展活力?

  向晓梅:要打破国内行政壁垒,构建区域大市场。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形成区域市场。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区域整合和区域一体化,包括城镇群、都市圈的深度发展,通过经济联系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区域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这种经济联系、市场要素的流动,一方面能够培育出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能够推动产业链实现纵向和横向的深度拓展。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构建完整产业链需要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需要我们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去布局,最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通过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行政边界,以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为抓手,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围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以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为核心的产业,筑牢经济发展的“底盘”。

  ■广州珠江新城CBD          本报记者 李永杰/摄

关键词:要素;创新;循环;产业;供应链;市场化;格局;广东;培育;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