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杨东莼的女性教育实践

2020-10-28 作者:谢婷婷 来源:人文岭南第107期

  杨东莼的教育创举在广西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实践“团体训练”集体主义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为广西留下了红色革命基因的事迹。而鲜为人知的是,杨东莼在这所广西最早的高等师范院校里开创了女性教育的先河。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广西第一所招收女生的高校。杨东莼也是最早在广西高校开展女性教育实践的教育家。

  传播男女平等的进步观念

  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杨东莼很早就开始关注妇女问题,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传播男女平等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发出理性的支持声音。

  杨东莼在出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首任校长之前就相继发表《产业合理化与妇女问题》《评中国十九年来的妇女运动》两篇论文。《产业合理化与妇女问题》运用大量数据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妇女用工情况,论述了资本主义企业变相榨取妇女劳动者剩余价值对妇女产生的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合理化是压迫劳动人民的重要手段。《评中国十九年来的妇女运动》结合中国社会经济构造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阐述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其中特别对女性教育做了阐述,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轻视女性教育的根本原因,以及五四运动后男女教育机会均等的迫切需要。

  尽管五四运动后北大首开男女同校先河,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还有30%的高校拒收女生。当时的广西仅有广西大学和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两所高等学校。正如杨东莼所说,“师专是对现有的学校或过去的师范学校革命而产生的”,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简章》明确规定招收女生、男女同校,而同时期的广西大学还未开女禁。

  杨东莼的女性教育在广西师专创办之初就得到了当时广西教育厅的支持:在招生时,只要基本符合条件,就可以优先考虑招收女生。杨东莼以他的教育实践传播着男女平等的进步观念,力图进一步实现男女人格平等,扫除封建残余思想,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打破男女同校的现实“界限”

  1936年杨东莼在《大众教育》发表《一个学校的团体训练的实验报告》,总结了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办学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男女同学的实验的成功”。在当时的一些学校里,虽是男女同校,但男生、女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现实的“界限”造成了不必要的纠纷。而广西师专在杨东莼的“团体训练”集体主义教育下,男女现实的“界限”被打破了,男女生一同学习、劳动、工作、生活。女生除了不需要参加军训以外,其他一切学习工作都能和男生一样。她们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和集体研究,丝毫不放弃每一个团体活动的机会。

  当时广西师专在杨东莼、陈望道等进步教师的指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周伟、岑立翔、邓剑葳等仅有的数名女生都积极加入话剧演出、校刊《月牙》撰稿、《普罗米修斯》壁报出版等文艺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了思想上的淬炼、组织能力的增强和艺术修养的提升。话剧排演中,陈望道、沈西苓等教师尊重演员的民主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使学生们深受教育。周伟毕业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话剧演员,为桂林抗战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岑立翔、邓剑葳于1936年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1940年间在杨东莼主持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任女生中队指导员。邓剑葳还曾在桂林女中任教,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妇女工作,曾编写妇女识字课本,普及文化知识。

  杨东莼曾自豪地总结道:“师专的男女同学,不是形式的,而是实在的,不但不曾发生过纠纷,而且真正能够办到男女负担同样工作的地步。我相信,时日长久,男女的界限自然就没有了。”杨东莼的女性教育实践真正实现了平等的男女教育,切实冲刷掉传统戒律在女性心理上造成的自卑感,让女生与男生一样昂首阔步地迎接自己的人生未来。

  培养精干独立的现代女性

  杨东莼非常重视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妇女问题、婚姻问题等社会现实问题,既培养了男生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培养了精干独立的现代女性。

  1933年暑假,杨东莼、薛暮桥等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广西农村经济调查,安排学生到桂林城郊的六塘考察妇女劳动市场。每年插秧时节,每天在六塘集市待雇的妇女少则五六百人,多则上千人。然而,妇女的辛勤劳动并没有改变她们的家庭地位。学生们在社会调查中思考现实问题,揭露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途径。1935—1936年间,师专学生在校刊《月牙》发表了《娜拉出走以后》《关于尤浩德侮辱桂林妇女事件》等一系列剖析妇女问题的文章。

  杨东莼进一步深入开展女性教育,是在1939—1940年出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校长期间。当时正值抗战相持阶段,为了培养深入农村的妇女干部,广西地干校每期招收女生144人,编为一个女生中队,训练总方针与男生相同,但针对女生的特点,确立了四个原则:第一,强调政治训练,培养浓厚的政治兴趣;第二,强调服务的精神,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强调理智的判断能力,培养待人处世的态度;第四,强调艰苦朴素的生活,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在课程方面,为了补充女生的基础常识,增加了国文、历史、地理、乡村教育知识、卫生知识等课程。在小组讨论方面,特别设计了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在课外阅读方面,安排了阅读关于妇女问题的书籍。

  这样为女生量身定制的训练取得了预期效果,一百多名女生经过将近七个月的训练,在思想认识、文化水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广西地干校毕业的女生们下到农村从事成人教育、儿童教育或卫生事业,并组织训练广大农村妇女,成为抗日战争中的坚强后盾。

  杨东莼针对女生开展的教育实践,对今天高校的女性教育仍有启发。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女性教育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精干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在新时代,广西师范大学继续聚焦女性教育,以课程、研究、公益、培训为平台,以在校女大学生教育为主体,以女童教育和职业女性教育为两翼,把女性教育与研究继续推向深入。

■2017年10月12日,广西师范大学原创校史话剧《杨东莼》在校庆日上演

                                                      作者/供图

关键词:杨东莼;广西;女性教育;女生;妇女问题;师范专科学校;培养;训练;招收;团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