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利用民族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1-26 作者:吴苑毓 来源:人文岭南第120期

  人处在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世界。文化符号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记忆、沟通、交往,也可以传播文化、凝聚人心。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从自身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且与其他民族相异的族群特征。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符号的功能和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深挖民族文化符号因子

  我国的民族符号多种多样,不同的民族符号有着各自独特的意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创新性地运用不同民族文化特性,通过民族文化符号因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第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符号。在社会层面,它可以帮助人们交流思想与情感;在民族层面,它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在国家层面,它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建设和人们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重器。国家大力推行通用语言文字,既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第二,历史人物形象符号。人类的活动产生出不同的历史含义,因此历史人物也是文化形象符号。

  第三,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之基。因此,要在加强红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促进民族的平等团结以及民族间共同繁荣和发展,发挥同心聚力效果,最终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目标。

  第四,宗教图腾符号。宗教作为我国一大特色文化,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其中引起广泛讨论的当属宗教文化中的宗教图腾。人们对图腾中的内容充满崇拜之情,可以称之为图腾情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其最基层、最稳固的精神价值。

  第五,传统节日符号。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潜藏着丰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和人文内容,是继承和培育中华民族精髓的文化载体,是寄托希望的庆祝符号。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有效方式,是铸造“民族魂”的主要成分,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合理利用民族文化符号

  我们要在中华文明的层面上运用其中的符号文化,帮助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理论分析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理论分析是一个形而上的求道思想,现实利益是一个形而下的务实思想。为了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需要在理论层面占据道义的高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意识方面的理论指导是需要现实支撑的,因此,必须让人们有共同的现实利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一起向着共同目标而努力。中华民族以五千多年文明史向人们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我们的祖国大家庭包含56个民族,各民族群众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谋发展、谋进步。

  其次,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告诉我们,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梦的目标奋进,离不开宏观层面的观察和阐释。各个民族团结和谐、平等相处,是14亿多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人们都期待汇聚自身微弱的力量形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惊涛骇浪。

  在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层面运用符号文化,能够更加简单、清晰、具象地帮助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汇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构筑起保障我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万里长城,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