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的建设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如何立足国际化环境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这是合作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合作区必须重视加快探索在国际化环境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努力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合作区改革发展的坚强保障。
解放思想采取有力行动
合作区建设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中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更是一项崭新课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端正认识和解放思想。
首先,合作区不是政治盲区。合作区主题是发展经济,但决不能撇开政治搞经济。尤其是要深刻认识到设立合作区是新时代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决策部署。合作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否则必将影响全局工作。
其次,合作区也是统战新区。合作区面向港澳,辐射全球,既是内地与港澳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区,也是意在增强港澳同胞对祖国向心力的统战新区。这一点深蕴在合作区规划方案之中。统一战线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合作区实际上肩负着率先探索做好统战工作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进一步说,就是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不断发展壮大合作区的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增强合作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进一步推动港澳同胞“人心回归”。
最后,合作区还是风险集中区。伴随着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深刻调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的合作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多重风险叠加共振的前沿地带。要清醒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妖精”可能会钻营合作区探索实践过程存在的制度漏洞,潜伏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兴风作浪”,合作区个别党员干部在多元化思潮冲击下可能会蜕变成为“两面人”,甚至以“改革创新”之名牟取特殊利益。合作区必须及时精准研判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因地制宜取得创新成效
合作区探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新方法,必须立足国际化环境,因地制宜,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把基层党组织“嵌入”社会组织。合作区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政府与社会“搭桥铺路”。同时,要把合作区基层党组织“嵌入”到行业协会、义工团体等社会组织,把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社会力量组织起来。例如,可以初步考虑把合作区社会组织大致划分为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娱、科技、体育和生态环境八大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行业相近、产业互补”原则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基层党组织,不断扩大合作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覆盖面。此外,还可以考虑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作为其承接政府职能外包服务、获得服务社会资格等事项的观察指标,进一步推动党组织扎根基层社会并发挥作用。
其次,推动党员干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依靠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国际化环境中,合作区社会群体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信仰,社会流动性较大,要实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就必须依靠既熟悉本土情况又较为稳定的基层党员干部。因此,要设法推动合作区的基层党员干部紧密依托网格化的居民社区和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鼓励基层党员干部接触和介绍符合条件的社会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社会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从长远来看,合作区要因地制宜构建推动基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这是党组织扎根基层社会、发挥优势、服务基层社会的有效方法。但也应当注意到,国际化环境容易造成党员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乃至变味变质,因此,合作区还应及时改进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断筑牢基层党员的思想阵地。
最后,面向港澳同胞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这是合作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创新成效的内在要求。从争取“人心回归”的角度看,合作区面向港澳同胞讲好“中共故事”与内地借道港澳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同等重要。具体到操作层面,这要求合作区一方面必须自觉摒弃“党八股”式的宣讲方式,另一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即组织力量深入合作区的基层社会,面向港澳籍贯的工人、学生、市民等普通群体宣讲“中共故事”。此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汲取党史智慧,也有助于合作区讲好“中共故事”。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1TW02-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