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以体育为媒介助力国家形象建构

2021-09-29 作者:罗坤瑾 来源:人文岭南第116期

  目前,中国正处在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体育在传递文化价值、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有助于完善人格、丰满人类文明精神。体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社会共同语言,促进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社会包容和稳定,代表了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其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审美情趣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人们(形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个国家(形象客体)由其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国家形象也是国际社会的民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因此,国家形象的建构就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拥有一定国际地位。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参与国际事务,或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都需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素养等。体育赛事的举办、运动员的风采、举办国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体育精神的彰显无疑都是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最佳舞台。传播体育赛事、传递体育精神,对构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员被称为“穿着运动衣的外交官”,是开展公共外交、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万众瞩目的国际体育赛事是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绝佳场所。运用体育赛事展示和宣传国家形象是公共外交的有效形式。奥运是一场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体育赛事,在象征性符号盛行的信息时代,奥运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含义。因此,对奥运的理解就不能仅视其为一场体育赛事,它更是一次展示国家形象的重大机遇。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契机。可以借助这一世界赛事,借助全媒体平台,讲述这些中国故事,让他国政府和民众能够对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塑造中国新一代国民偶像、运动偶像的可爱形象。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代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卓越表现赢得了世人喝彩。他们真诚的微笑,亲切礼貌的态度,宽容、豁达的胸怀,应对各种事情的能力,以及他们流利的外语、得体大方的体态和服饰等,向全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国新一代的国民形象——自信、开放、包容、友善。在东京奥运会上,最亮眼的无疑是我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和健康形象,如短跑名将苏炳添、跳水全能冠军全红婵赢得全世界的惊叹。他们身上坚韧的毅力、挑战自我极限、永不止步的体育精神在全媒体时代成为青年人追捧的偶像,代表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人形象——自信、融通、开放、多元。

  体育作为一种政治符号,能够推动民族文化融合,唤醒各民族的爱国意识,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从中国体育的发展史来看,体育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脉相承,都致力于追求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这一梦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对“自立自强”的渴望和希冀。通过体育活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塑造健康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得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打造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体育合作伙伴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