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时代城乡社会的移民文化与现代化

2021-12-29 作者:连兴槟 来源:人文岭南第119期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乡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移民依然是城乡共同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伴随人口的迁移,移民文化也不断渗透于城乡社会之中,且不断发生融合与蜕变。

  城市社会的移民文化

  曾有学者说,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没有一种文化传播可以超越人本身。移民文化的流动,恰好也体现了人的关键性作用。历史上移民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移民会把自身的文化带到发达地区,也会把发达地区的一些文化带回乡村社会。有观点认为,当今移民社会文化流动的显著特点是文化与经济的冲突与融合,并主要表现为经济对文化的强影响关系。如今,这样的关系已逐渐扩大至整个城乡社会。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如从中西部到东部,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业地区,主要目的为务工、经商和学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以主动的、发展型的、城市化移民为主,移民是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的能动要素,而移民文化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精神动力。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计划(2014—2020年)》的公布与实施,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方向不再单一指向东部沿海城市。据段成荣等学者对我国人口流动转变的分析显示,“流动人口先在东部集中后逐步往中西部分散”“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社会型、发展型和宜居型流动增加”,即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已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也让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化发展再次得到大力推动。在新时代城乡发展路线的带动下,城市、小城镇和乡村三者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

  当然,快速城镇化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乡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而出现人口过疏化。同时,一些位于都市里的村落,在经过“村改居”和旧村改造后,也正面临“消失”。不同的是,这些“城中村”将在行政上成为城市社会的一部分,其文化要素有可能得到保护和延续。

  一直以来,“城中村”为城市务工人员提供了价格较低的住所,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移民城市来说,“城中村”的意义重大。众所周知,深圳在乡村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可以说,“城中村”既是深圳发展的缩影,也是移民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文化的多样性。

  在“城中村”,除了具有全国各地特色的餐馆之外,还能看到其他外来移民文化的延续。在深圳,有庙宇的“城中村”均能吸引来自潮汕地区的移民。他们把拜神的习惯带到深圳,并让“城中村”的庙宇得以保持正常运作。有些“城中村”的庙宇,甚至还是这些外来移民自己建造的。目前,虽然深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身份认同,但随着旧村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推进,寄存于“城中村”的移民文化将面临一次重新构建。而渗透在城市旧村落的移民文化可能持续推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乡镇社会的移民文化

  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移民可知,乡镇企业曾经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90年代初期以前,乡镇企业一直是农民在职业上“农转非”的主要途径。

  日本学者藤井胜把中国的乡镇看作东亚“地方世界”的一种类型。据其分析,乡村(自然村、行政村)与城镇中心的关系属于基层社会里的城乡关系。城镇里设有各种机关部门,与乡村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乡村也依赖于镇里的各种商业、服务业单位,这里面存在着社会经济关系。城镇化的推进,促使周边乡镇与周边县市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也改变着乡村与县市的关系。“地方世界”体现的是以乡镇和县市为基础单位所构成的一种城乡关系。

  在小城镇、城乡接合部等“地方世界”的中心地区,移民文化的流动性较强,例如著名的侨乡——潮汕地区。自古以来,潮汕地区是典型的人口输出地,也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区。潮汕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后大多移居到广州、深圳等国内大城市。他们倾向于从事商业活动,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不仅如此,潮汕的部分地区还是人口输入地,如轻工业较发达的城乡接合部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但是,由于工作生活上与当地人的交流较少,且文化习俗上的差异较大,外来务工人员难以萌生归属感。也正因如此,该地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界限显得比较鲜明。

  与早期的乡镇工业化不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陆续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一些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如肯定了乡村旅游是推动传统村落复兴、重构乡村文化以及保护乡村文化景观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的成功将吸引部分城市移民回到故乡就业,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对乡村社会移民文化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应。

  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文化再构建

  除了以上具有主动性的移民之外,我国也存在部分被动的人口迁移现象,例如易地扶贫搬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历初步探索、试点推进以及全面展开的脱贫工作后,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难题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得到有效解决。

  不过,据相关研究显示,易地搬迁被理解为一种致富的方式,但因地理空间的改变,迫使原来的村集体被重组,其文化也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融入迁入地文化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扶贫的农民在搬迁过程中较少有主动性,这使得迁出地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易地搬迁也是让传承人接触新时代信息,寻求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机遇。事实上,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再构建可以看作一种移民文化的形成。

  城乡社会的现代化

  从移民的现代化来看,有观点认为它是移民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移民思想和行为的现代化。换言之,移民文化的现代化也将随之得到实现。

  随着城乡两大地域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文化碰撞与整合愈发明显。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而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据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乡村现代化的一个前提。我国城镇人口比率(城镇化率)的上升已为此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快速城镇化也导致许多传统村落因人口流失而衰落。事实证明,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乡村现代化的推进。

  在人口持续保持大规模迁移流动的时代,移民文化将不断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城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因此,如何平衡移民文化和经济发展,是今后需要持续重视的问题。

  (本文系深圳大学高水平大学二期建设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与文化流动”阶段性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