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举办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活动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王自创)为响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5年度社科学术社团和社会智库主题活动要求,加强国家智库政治理论学习,10月25日,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举办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活动。江苏省内外高校、社科院十余位青年专家围绕“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展开交流研讨。
  深化经济研究
  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陈朝斌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希望通过主题活动的举办,促进青年学者相互交流、碰撞思想,为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会议由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副研究员孔令池主持。
  南京审计大学联合研究院教授孙伟增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异地分类投资的关系。他利用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以及母子公司生产关系信息,从规模、模式和方向三个维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本跨城市非对称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包括:第一,显著促进本城市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外地资本的进入,但对资本流出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第二,同时促进市场扩张型、跨行业型以及分工型资本的非对称流动,对生产型、销售型和研发型的资本流动存在积极作用,但会限制加工型投资的流入;第三,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数字鸿沟”现象。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豪对消费型城市的演进机制与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个维度选取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消费型城市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54座一二线城市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还处于消费型经济的初级阶段,且全国城市整体上处于从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城市之间的转型进程存在较大差距。他建议通过打造国际化的消费服务矩阵、培育世界级的消费规模能级、建成面圈全球化的消费门户枢纽促进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金刚围绕破除地方内卷式竞争与企业供应链空间重塑发表见解。他表示,传统观点认为地理距离扩大利于供应链上下游,是效率改进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但研究发现,现实中上下游企业地理空间范围扩大,可能源于地方政府内卷式竞争。他以2018年国地税合并这一政策冲击为切入点,利用上市公司五大供应商数据比较分析,发现国地税合并后,地方政府无法再通过降低实际税率进行内卷式竞争,跨省供应商与企业地理距离显著缩短。他建议,企业侧加强供应链的空间优化与结构多元化管理、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拓宽融资渠道、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政府侧防止地方竞争性优惠和税收返还的隐性回潮、加强区域产业链协同建设、推动区域间公共信息数据共享、信用评价互认。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卞元超作题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公平市场准入如何赋能企业专业化?》的发言,他指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通过“非禁即入”原则,打破行政壁垒,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强化监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负面清单制度显著提升了企业专业化水平,从“放得活”角度看,它扩大了市场规模、加剧竞争,倒逼企业聚焦核心业务;从“管得住”角度看,它降低了企业代理成本和合规支出,优化了资源配置。此外,该制度还促使企业分离低附加值后向业务,提升产业链地位和全要素生产率。建议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充分放活市场;持续强化市场准入过程中的监督,维护市场秩序;精准扶持,放大政策红利,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靶向性。
  强化区域协同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闫东升探析了长三角创新网络演化及其效应。他基于2005—2023年城市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多角度探讨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定量评估创新网络演化对城市创新数量、创新质量的效应。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呈现明显深化特征,但创新合作的不均衡特征始终显著;融入创新网络能够影响城市创新,但不同融入水平对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呈现明显差异及时空异质性。由此建议制订引导城市融入创新网络、引导城市高质量创新的政策体系,协同构建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冉征作题为《地区间技术互补与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发言。通过构建两地区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本地与邻地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机制,揭示地区间技术互补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各地区在技术互补中扩展高技术部门技术频谱,形成规模优势,提高技术创新的预期利润,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经济增长率。并基于2000— 2018年城市发明专利数据测算城市间技术互补指数,实证发现:地区间技术互补对人均GDP及增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与创新水平更高地区互补,更利本地经济增长;本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技术互补经济效应越强。据此提出以技术互补为纽带、地区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政策上应建设更多创新型中心城市,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消除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差异,营造联动共享创新环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斯嘉作题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发言。她基于2011-2023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识别非线性空间辐射结构,分析交易平台空间布局。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但在劳动力配置上效果不显著,且存在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三点建议:构建“核心圈—次级带”协同机制、推动数据与劳动力市场联动改革、建立“核心城市带动+卫星城市补偿”机制,为全国推广提供制度经验。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兵分享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视阈下产业“内卷式”竞争治理的思考。他基于种群竞争模型,剖析市场分割下的制度刚性如何催生技术锁定、投资潮涌与同质化竞争。研究发现,市场分割下的制度刚性通过压缩技术种群生态位空间、扭曲要素流动与放大制度套利行为,迫使企业陷入过度竞争和产能扩张困境;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释放技术种群承载能力、促进市场多元竞争及激活要素自由流动性,推动竞争范式从价格博弈向多维创新跃迁。他建议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推产业“内卷式”竞争治理,需以要素市场化改革、竞争政策调整与产业政策引导形成“组合拳”,破除行政壁垒叠加市场失灵的双重扭曲,进而引导产业竞争模式转向“外拓式”创新。
【编辑:王广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