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10月24日,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苏省委党校基地、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主办,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唯实》杂志社承办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研讨会在江苏省委党校举行。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李立峰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沈和主持研讨会,8位专家学作主题发言,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城市建设聚焦于“人”
  李立峰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委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生力军,要发挥好为党献策的重要作用。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推动专家学者围绕江苏“十五五”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沈和在主持研讨会时表示,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新蓝图变为现实,必须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着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奋力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建长三角创新城市群。上海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阮青提出,当前,长三角创新城市群的四梁八柱已经成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下一步应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加强跨区域产业协同布局,促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做好要素保障和政策协同。
  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赵峥认为,人民性、现代性和系统性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三重特征。把握上述特征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更加注重“投资于人”,以科技赋能激活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新动能,以文脉赓续彰显现代化人民城市气质和精神。
  “促发展、惠民生、可持续,是江苏推动城市更新行动的三个关键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金文表示,下一步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法规条例;提高更新战略认识,系统谋划一张江苏特色任务清单;精准查找城市问题,动态完善一组城市体检工作成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逐步构建一套更新规划实施体系;强化要素统合保障,探索搭建一个省市联动的项目库;破解实施难点堵点,持续丰富一系列更新政策工具。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如何强化示范引领?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群众杂志社原副总编辑李程骅表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要基于“未来城市”的场景牵引,绘出“人民城市”和“现代化城市”高度融合的新样板。对于江苏来说,要基于江苏的人文经济优势,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人”“文”“经”“城”的关系,构建江苏“人文城市”的特色化、品牌化体系。
  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薛莉表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要立足区域科教资源禀赋与产业集群,优化创新要素梯度配置,建设完善全流程人才服务体系,促进创新生态共融。要将突破口聚焦在“从小到大”与“从单一到复杂”,逐渐提升“共同体意识”,从而缔造各个创新主体互惠共生的熟人社会,达成超越市场契约与科层命令的治理范式。
  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探讨了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基层治理现代化问题。他表示,加快推进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探索推行“多格合一”,构建党建引领下的高效治理网络;加快推动“四权下放”,打造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突出“预防在先”,深化新时代矛盾纠纷化解江苏经验;统筹用好“关键增量”,推动数字赋能改造基层治理流程;完善“选育管用”链条,加强基层治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城市更新需把握“城市街道”四个字。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万里智库秘书长赵悦提出,“城”,即打破区域隔阂,促进跨区域协同;“市”在于激发市场活力,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避免有“城”无“市”;“街”则是指要保留城市烟火气;“道”是指城市发展必须适应新型交通和出行方式。
  加强婚育友好型城市建设。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在人口出生率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应当成为一种战略。在经济支撑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就业友好、强化安居保障,加强生育经济支持;在文化氛围与社会支持方面,要做好文化引导、社交与婚恋支持和生育服务优化工作,实现生育健康维护和安全城市建设有机统一。
【编辑:王广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