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要求“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在政策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并保持35.5%的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凭借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独特优势,正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家级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达139家,占比4.6%,业务范围涵盖汽车零配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动力电池以及智能驾驶等多个关键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但也要看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仍面临多重挑战。研发创新方面,我国在激光雷达、国产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部分领域依然存在 “卡脖子” 风险。例如,我国汽车芯片自主化率约15%,国产芯片工具链开放度和成熟度不足导致车企开发周期延长3-6个月,迫使车企依赖进口芯片的成熟工具链。产业链稳定方面,上游锂、钴、镍等战略矿产进口依赖度高,锂资源进口占比超70%,钴金属等战略资源易受地缘政治影响;中下游企业协作不紧密致使产能利用率低,全国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利用率仅58.3%,且缺乏资源整合平台。区域发展方面,政策支持差异大,广东省培育政策数量达300余个,远超其他省份;企业分布失衡,专精特新汽车领域上市企业华东地区占比61.3%,而中西部虽锂矿资源丰富,但配套设施薄弱,未能培育出专精特新企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必然趋势。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态势,我国亟需从各维度发力,全面促进新能源汽车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融入“技术创新链”,合力攻克棘手难题。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新能源汽车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对象,建立“链主企业出题、专精特新答题”的创新模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各级重点实验室相关工作,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共享。实施“链长制”协同创新。由相关政府牵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高新企业协同,为重点产业链配备“技术链长”(院士专家等)和“产业链长”(龙头企业负责人),共同梳理产业链图谱,定期发布“卡脖子技术清单”,集中资源攻克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壁垒。
增强“韧性供应链”,筑牢安全韧性基底。保障关键资源供应链。以“战略储备+多元替代”思维化解资源依赖风险,联合矿产、港口、物流企业搭建战略性矿产联合储备平台,保障“专精特新”重要企业锂、钴、镍等原料的中长期稳定供应。同步布局“资源替代技术攻关计划”,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低品位矿产提纯、电池材料再生利用等相关技术,通过技术韧性对冲资源约束。构建“链式”数字化转型平台。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接入各地工业互联网平台,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共同体,推动电池、电控企业与整车厂共建数字孪生实验室,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混合云架构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强化配套能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贯通“配套产业链”,协同打造共赢生态。积极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生态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高新人才、技术信息、生产材料等各方资源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共享、互动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网络,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息交流、资源对接、合作共赢的广阔平台。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将“专精特新”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市场等各方主体有机串联、深度协调。通过政府精准施策、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科研单位助力成果转化、市场反馈优化技术迭代等方式,合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专精特新”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作者陈红喜系江苏省重点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郁子祺系南京工业大学课题组成员,刘旭成系南京工业大学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