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阐发泰州学派当代价值

2025-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9月13日,由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江苏省社科联主办的“泰州学派”当代价值与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理论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来自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院和江苏省内相关高校的专家代表以及泰州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约50人参加座谈会,研讨“泰州学派”的思想精髓、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汲取泰州学派的思想精华,挖掘现实意义,更好发挥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为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作出学术贡献。
  “百姓日用”的民本思想
  会议认为,泰州学派之所以影响深远,根本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性,凸显民本思想特性。泰州学派之所以值得充分重视,在于其将精英文化转化为百姓日用之道,彰显了“人民儒学”的精神气象,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契合性,对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和启示。
  泰州学派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一脉,源自江苏,影响深远。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赵金松提出,泰州学派坚持以百姓话语传播儒学义理,将孔孟之道转化为大众日常伦理,开创儒学世俗化先河,体现鲜明的人民性追求。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将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体达用”的思想继承发,并且倡导平民儒学之风,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思想纲领,将儒学从汉代以来的“经生文士之业”发展为“百姓日用之学”。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表示,泰州学派“百姓日用”的民本思想、“赤子良心”的人本情怀、“皆为圣人”的道德理想、“安生乐学”的生活道理、“万物一体”的生态哲学,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要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人民儒学与儒学的人民性,是泰州学派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在书面发言中提出,泰州学派的重要性,在于其最具代表性地体现了“晚明”这个时代的“人民儒学”精神气象。人们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在宋明以来中华文化不断向内转与向下移中形成的,在“向内转”的心性之学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认同的价值核心,在“向下移”的基层礼教建设中形成了基层礼俗共同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人民的儒学,儒学逐渐具有了人民性。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认为,深入阐发泰州学派当代价值,就要科学把握泰州学派从本土文化土壤中提炼标识性概念的独特价值,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夯实学术根基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整合学术力量,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研究平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江苏气派的泰州学派研究体系。在推动泰州学派思想智慧“两创”的过程中,回应时代之问、发展之问,让泰州学派的思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焕发新生机。
  思想启蒙的早期先导
  走向民间与确认普通民众的主体意识,二者在泰州学派中融合为一,可以说是思想启蒙的先导。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表示,泰州学派作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趋向于使儒学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其构成主体主要是普通百姓。泰州学派关注普通民众,肯定普通民众的自身的内在价值,并将其视为社会的现实主体。趋向于平民化,重视个体以及个体的自愿,突出自我的力量,反叛外在天命,这些思想不同于主流的儒学,而与近代的启蒙思想呈现某种相通之处,在相当程度上为中国思想的近代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泰州学派的当代价值,在于其关注民生、肯定人欲、发展自我。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义禄同样认为,泰州学派的出现,可以说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指向思想解放和个体觉醒的早期启蒙运动。泰州学派充满活力、扎根于民间生活、强调自我发展的主张,对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第二个结合”有着不可替代的现代价值。
  泰州学派作为儒学平民化、启蒙化的典型代表,其思想体系促进了阳明心学在民间文化中的发展,在心学基础上进行了一场“平民化”的哲学革命。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王文东提出,泰州学派上承阳明心学之精髓,下启明清启蒙思想之先声,以其鲜明的平民立场、实践品格和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今天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明看来,王艮及其所代表的泰州学派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身”本论。“身”本论既是对阳明学“心”本论的创新性发展,又是对王阳明“安全”观的创造性转化。
  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思想资源
  重新梳理与审视泰州学派的思想精髓与当代价值,促进泰州学派思想资源转化发展,重要目的在于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深厚的民族根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泰州学派将“百姓日用即道”的哲思悄然无声融入灶户的煎盐声、运工的号子与市井的烟火气中,以扎根平民、贴近生活的“泥土”特质,在中国思想史上散发出独特的学术神韵。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认为,泰州学派的“泥土芬芳”并非偶然绽放,而是深植于泰州地域基因。其生根、发展、壮大的生成机理,在宏观上是实用导向的教育根脉,在中观上是扁平流动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微观上是扎根市井的群众基础。“泥土芬芳”的生成机理,是穿越历史成为当代挖掘泰州学派价值、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精神资源。
  “百姓日用”如何“是道”?泰州学派思想资源在现代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谈及这一问题,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认为,泰州学派的历史意义具有启蒙与异化的二重性。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具有“百姓日用”即是“道”和“道”即是“百姓日用”两种理论解读和实践取向,也内在事实与价值的矛盾,它们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也提供了可能的思想资源。这一命题在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那个著名论断:光是理论趋向于现实是不够的,现实也要努力趋向于理论。因此,要在现实化的进程中,坚守和实现理想主义。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月清表示,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哲学升华,与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并为之提供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和哲学论证。泰州学派“尊身立本”思想呼唤对个体生命尊严、发展权利和精神自由的充分尊重,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对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启示。泰州学派强调“安身立本”,推崇“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实践工夫,将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深刻契合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
  厘定泰州学派的历史地位,挖掘泰州学派思想资源,亟需对其立足于平民的社会实践品格予以关注。南京大学季子与吴文化研究院院长周群提出,传统儒家强调内圣外王以实现社会理想,一般是得其位之后,将儒家的社会理想付诸实践之中。平民化、大众化,向社会实践延展,体现了泰州学派面向社会基层的实践品格,这一指向在儒学逐渐流于教条空疏之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学以经世、躬行践履的珍贵资源。泰州学派的学与行,为今天知识分子立足于基层实践,实现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编辑:王广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