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汉语独有特性的语言学前沿研究成果

——评《语言理解中语义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2025-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语言加工是人类认知复杂性的反映,对语言符号的理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能力。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与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加工机制的研究正从行为层面深入至大脑神经机制层面。神经语言学在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推动下快速发展,特别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经颅磁刺激(TMS)等技术的应用,使认知神经科学推动语言学转向语言认知和神经机制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穗苹、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朱祖德等合著的《语言理解中语义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力作。该书综合运用多模态技术对语言理解中的语义加工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全面阐释,实现了时间和空间指标的优势互补,更精确地描绘了语义加工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并在方法学上展现出高度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在扎实系统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

  长期以来,印欧语系的研究认为“词”是语言理解中的基本功能单位;但在中文文本中,词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词边界的确定高度依赖于上下文,词义也因此更为模糊。语义和语法加工同样需要依赖上下文。有研究者推此推测,中文读者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可能更适合采用延迟加工的策略。本书通过多种实验范式与技术手段的实证研究表明,中文阅读理解中的语义信息是高度实时加工的,甚至在信息还未进入直接注视的状态下就已经进行得十分充分,这一发现颠覆了“中文理解需延迟加工”的假设,并为语言加工的“实时性原则”提供了新的证据。书中系统探讨了汉语语境下语义提取与整合的独特性,有力拓展了以印欧语系为基础的语言处理模型,推动了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包括语义整合概念的精确定义与个体差异的考察,体现了作者对该领域学术潜力的深入思考以及开放的学术视野。  
  该书共分为五篇十二章。前三篇聚焦语义提取和语义整合这两个核心成分,探讨语义加工的实时进程与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解释独立呈现词汇的语义加工过程;第四篇探讨语言理解中的预期性对语义加工的影响,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解释语义加工。前四篇层层递进,结构严谨。最后一篇为结篇,呈现了作者对语言理解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未来展望。在这一部分,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语义加工双通路神经模型”,认为语义处理涉及两条通路:一是基于颞叶前部的快速语义整合通路,二是基于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的慢速语义整合通路。该模型不仅整合了时间进程(如ERP中的N400、P600)与空间定位(如fMRI、EROS所揭示的脑区激活),还突出了汉语语境下语义提取与整合的独特性,为理解语言加工的整体性与动态性提供了新视角。
  总之,该书系统梳理了语义加工领域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成果,运用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多学科视角,从早期对语义加工实时性的验证,到后期对脑区功能定位的精细解析,再到最终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模型,始终贯穿“问题导向”与“技术融合”的逻辑,不仅为理解中文语义加工的特殊性提供了扎实的实证证据,更为构建兼顾语言普遍性与特异性的认知神经理论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系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231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编辑:王广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