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平不要对抗,让万国津梁钟声再响

2024-03-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冲绳位于我国台湾省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距日本本土约340公里,距离我国台湾岛约660公里,距离中国大陆约700公里,占据着中国东海与西太平洋的战略要地。冲绳更为世人所熟悉的名字却是“琉球”,至1879年,中琉两国间维持了五百余年的友好往来。琉球更在中国特惠政策支持下,一度成长为亚洲转口贸易的枢纽,东亚大航海时代的“万国津梁”。二战后,因美日间私相收授,琉球沦为美日两国的前哨和海上碉堡。我们呼吁尊重国际法,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让琉球群岛重新发挥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万国津梁”的作用。

  一、从海中小国到“万国津梁”的飞跃

  明洪武帝朱元璋称帝后不久,即循前朝旧例,诏谕天下,册封邻国。洪武五年(1372年)杨载奉旨出使琉球,传诏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其时,琉球内部尚未完成统一,三国鼎立纷争不已。但同年12月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中山王察度,果断派遣王弟泰期随杨载入朝进贡,开启了中国与琉球之间500余年的册封朝贡,友好往来的历史。

  当时琉球土地贫瘠,生产能力低下,在册封使陈侃看来“林木朴嫩不茂密,厥田沙砾不肥饶;是以五谷虽生,而不见其繁硕也”。琉球既缺乏生产资料,航海技术落后,人才稀少,加之三国战乱不已,民生困苦,本无发展商业的基础。然而,凭借着中国对琉球的无私帮助及大力扶持,琉球迅速从资源匮乏、生产力低下的海中小国,一跃成为东南亚转口贸易的枢纽,史称“万国津梁”。

  明清两季,中国执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私人贸易,严令寸板不许入海。但对海外藩属国却网开一面,执行由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明朝在建国伊始就开列了15个不征之国的名单,允许他们开展与中国的官方朝贡贸易,为激励更多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明朝在朝贡贸易时往往执行厚往薄来的方针,即用超过市场价格五六倍的高价,收购海外运来的奢侈品。由于中国当时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中国的商品在海外深受欢迎,往往是有价无市,一时间海外诸国莫不来朝。高额的朝贡贸易利润,自然使得海外藩属国们趋之若鹜。但明朝根据藩属国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当时的政治需求,对藩属国的朝贡期限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日本政府态度最为桀骜不驯,明朝亦对日本防范最严,十年才允其一贡。安南、暹罗等东南亚的国家待遇稍好,可以三年一贡。朝鲜受到了特殊的待遇,可以一年数贡。明朝虽然对琉球规定了两年一贡,但出于对琉球的爱护,初期并未严格执行该政策。琉球政府也利用中国政府的特殊待遇,往往一年数贡。仅明朝洪武至嘉庆年间,琉球朝贡贸易的次数就达到了280多次。

  明清两季航海技术落后,往来中国与琉球之间的海路艰险,浪大如山,翻云覆雨,瞬息万变。前往琉球册封的中国使臣带棺出行者有之,为防止漂流随船携带农耕工具者有之。虽然中国对琉球实施了最优惠的朝贡贸易帮扶政策,但以琉球当时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独自克服造船航海的难题,顺利实现来华朝贡,几为不可能。

  为帮助琉球,明洪武帝在遣使诏谕琉球后的20年(1392年),开始组织了擅长航海技术的“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帮助琉球提高航海水平,协助琉球实施对中国的朝贡受封等外交活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由官方组织的为了帮扶弱小邻邦极为罕见的大规模民族跨境迁徙。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后,在琉球国王安排下集中居住在那霸港附近的久米村,他们应琉球国王要求完成了琉球与中国往来所涉及的政治、外交、经济、航海等诸项工作。闽人三十六姓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融入当地,为琉球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每有新王继位,琉球必遣使要求中国册封。根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的研究,围绕着册封和朝贡,明清两季琉球使团来华次数接近900次。两国频繁的人员往来,不仅直接带动了琉球的经济发展,也使得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科技、医疗、艺术等等,源源不断的传入琉球。自1372年以来,琉球一直使用中国年号,奉中国为正朔,把汉字作为官方使用文字,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官方选送王室子弟到国子监读书,派遣公费自费留学生到福建学习天文历法、农业技术、文学艺术、医疗技术等等。

  可以说,中国不干涉琉球内政,但又长时间、全方位,不间断的无私帮扶,使偏安一域小国寡民、科技文化落后的海中岛国琉球得以脱胎换骨,一举变成了对东亚及东南亚诸国有着相当影响的“万国津梁”。

  二、从万国津梁到“贫困县”的陨落

  明朝初年,统治者为了避免重蹈元朝穷兵黩武的覆辙,将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其中就包含日本。彼时,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于1392年刚刚结束南北朝分裂,统一日本。连年的征战,使得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严重。足利义满寄希望通过朝贡贸易,缓解国内经济危机 。而明朝则面临着倭寇屡屡侵犯中国东南沿海,想通过朝贡贸易的调节功能,解决倭寇对东南沿海侵扰的问题。中日两国在最低限度找到了双方契合点,于是,明朝指定宁波为中日朝贡贸易的指定港口,为了巨额利润日本持续来贡。但随着室町幕府将军的控制力下降,日本各地大名经常为了争夺朝贡贸易机会明争暗斗。1523年,日本朝贡使团在宁波爆发了“争贡事件”,并劫掠宁波。中日两国朝贡关系就此断绝,日本虽多次努力争取回复朝贡贸易,但终明一朝未有恢复。

  而此时琉球在中国的特殊关照下,与中国朝贡贸易一年一贡、两贡、三贡,甚至在最高峰达到一年九贡。琉球俨然成为亚洲大航海贸易的明星。无论是幕府将军还是各实力派大名自然对琉球的获利垂涎三尺,觊觎不已。德川幕府异想天开,希望通过控制琉球,“借壳上市”,达到事实上与中国重开朝贡贸易的目的,而最靠近琉球的萨摩藩大名岛津家,也希望通过劫掠琉球来填补年年征战带来的财政亏空。

  于是在16世纪末,日本先以种种借口要求琉球中介中日两国朝贡贸易,或是为日本侵略朝鲜提供钱款军粮,甚至要求琉球直接对日本纳贡。日本种种无理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得到满足。由是以琉球不配合、对日本无礼为由,萨摩藩岛津军作为侵琉急先锋于1609年攻陷琉球,在将都城首里城劫掠一空之后,强行将国王、王族及主要官员掠至日本,迫使琉球屈服于日本。从此,日本开始把持琉球对中国朝贡贸易。明朝虽然在翌年,改琉球对中国朝贡贸易为十年一贡,使得幕府的如意算盘落空,但萨摩藩继续在琉球派驻长驻机构,把控朝政,检地征税。至明清交替,为继续从与清朝的朝贡贸易中获益,萨摩藩虽有所收敛隐身幕后,但仍继续深度把控琉球朝政。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对外扩张步伐加快,昔日隐身幕后操控琉球的状态已经满足不了日本明治政府的狼子野心,于是在1872年日本政府突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企图将琉球由外国一举变为与内藩,1878年实施废藩置县,1879年出兵强行吞并琉球,琉球国灭。

  琉球灭国之后,为了从根本上抹除琉球特性实现完全占有琉球的目的,日本在琉球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从语言、历史、文化、习俗、艺术、乃至宗教信仰,彻底消除琉球独立的根基,抹去作为独立国家的记忆。

  然而,这仅是琉球的噩梦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军队节节败退,琉球已经成为日本抵抗美军进入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自顾不暇的日本当局并未真正将琉球视为自己国土,导致那霸城90%毁于美军轰炸。守岛日军在美军登陆之前,动员岛上所有青壮年乃至未成年人参与抵抗美军进攻。而在美军登陆之后,日军或抢夺琉球居民的食物,或担心琉球居民帮助美军,而强迫琉球居民堵枪口成为美军炮灰,甚至在自己投降之前,发布要求琉球居民集体自杀的“玉碎令”,发放武器要求当地青壮年杀死家人后自杀。其结果是冲绳战役成了太平洋最血腥的战役,琉球居民的死亡人数不可思议地超过了日军和美军阵亡的人数。冲绳县的和平纪念博物馆里就篆刻了二战期间死亡的近15万琉球居民的姓名,死亡人数居然占当时所有琉球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被美国托管27年之后,琉球于1972年被美国“返还”日本被置“冲绳县”。然而在日本,冲绳县地位尴尬。冲绳县人均GDP长期在日本末尾徘徊,居民收入也往往只有本土日本人的70%左右,俨然成了日本的“贫困县”,琉球人受到本土日本人的鄙视、歧视则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冲绳县还被迫以仅占日本全国面积0.6%的土地,承担了美军在日本70%的基地。日本反动政客屡屡狂言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国更不顾当地居民的长期反对,不断更新在冲绳基地上的导弹、雷达、无人机、武装直升机的部署,将冲绳武装成了美军在太平洋海上的军事堡垒。这令人熟悉的一幕,不免又让琉球居民们,不寒而栗的想起了二战时期的冲绳战役。

  三、让“万国津梁钟”声再响

  日本在不同时期三次占领了琉球,1609年德川幕府制下的萨摩藩岛津军以莫须有的罪名进攻琉球,掳走国王,强制琉球对其纳贡。迫使琉球进入“两属”状态,但是并没有改变琉球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事实。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强行占领琉球“废藩置县”,企图把琉球从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日本内部的一个行政区划。然而仅仅在约二十年前,1854年至1859年间,琉球经清政府同意与美国、法国、荷兰,用汉字、中国年号签订了双边协议,墨迹尚未干。近日,琉球国交予法国的4封国书和2份《琉法修好条约》原件被发现,这意味着琉球在当时依然承认清朝政府作为其宗主国,而世界主要国家也承认其为主权国家。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既不是无主地的先占,当事国之间也没有相互宣战,之后更没有互相能够接受的协议。相反,无论是作为当事国琉球本身,还是作为宗主国的清朝,都在国际上大声呼吁,拒绝接受日本吞并琉球,这使得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的行为,无法从法理上得到根本的支撑。

  1945年日本战败,美国将琉球进行托管,这本身就是国际主流民意的反映,也体现了当时美国政府对琉球是日本非法窃取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因为所谓的托管,并非针对战败国所有土地,根据《联合国宪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现在委任统治下之领土”,二是“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或将自敌国割离之领土”,三是“负管理责任之国家自愿置于该制度下之领土”。具体来说一般是联合国的前身国联托管的延续,或者该土地本身就是被判定为被侵占土地,即将经过联合国的托管,由联合国决定或者其民族自决决定国家的去向。美国自身在1854年与琉球签订了《琉美修好条约》,清政府亦曾经请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居中调停日本侵吞琉球一事。美国做出琉球属于托管之列的判断,实属常理。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常识让位于利益。出于冷战需要,日美媾和,美国自相矛盾的推翻自身前期决定,于1972年越俎代庖将琉球“返还”给日本。

  美国将琉球“返还”日本的行为是否违反国际法,其实不难判断。

  美国由联合国依据《联合国宪章》授权托管琉球,就应当遵守《联合国宪章》,否则,美国托管琉球的行为无国际法依据。而根据《联合国宪章》美国仅仅是托管行为的执行者,无法代替联合国决定琉球的命运去向,最终应由联合国大会,或者被托管地区民族自觉决定托管地区命运。美国根本无权越俎代庖,自作主张。因此,美国“返还”琉球的行为就违背了《联合国宪章》。

  昔日东亚海上的万国津梁,不应该成为西太平洋上美军的碉堡及军火库。如果说六百多年前中国的特殊优惠政策造就了琉球的高光时刻,当下为世界各国热烈回应的“一带一路”倡议,又为昔日的琉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呼吁把和平还给当地人民,让昔日万国津梁的盛况再次重现,让和平的钟声响彻在没有外国武装基地和外国驻军的琉球群岛。

  (作者分别系福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