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积极争取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形成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的科技力量梯次布局,涌现出西安、合肥、杭州等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发展新高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梳理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典型经验,将有助于各地区尤其是创新洼地区域找准差异化定位,快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形成区域性、本地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一)典型经验
1.安徽:深耕基础研究领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
安徽的原始创新基底并不优越,但其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平台优势和紧邻长三角地缘优势,以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为根本,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实现创新赶超的新路子。
一是顶层布局优先。从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战略竞争领域、产业前沿领域布局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立项建设“现代分析与离散结构”等6家首批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印发实施《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工作指引》,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精耕细作。二是重点突破。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产学研平台,深化与长三角的创新合作,在国内率先探索量子信息产业“无人区”,形成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等多项重大原创成果,不断实现从“0到1再到N”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沿途下蛋”。实行边开发边应用,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实施,构建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滚动实施大科学装置技术转移转化清单,着力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联动贯通,推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等一批顶尖科技在金融、政务领域落地应用。
2.西安:以“政策+基金”支持,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数量和实力
西安以科创“双中心”建设为引擎,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依托,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突出立体联动孵化和成果加速转化两大关键,不断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将自身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是政策先行。发布实施《西安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2024—2026年)》《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包,设立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等,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为科技型企业孵化和成长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推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方案,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难题,也为孵化出更多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资金兜底。西安设立1000亿元科技产业发展基金,撬动形成硬科技产业投资规模超过5000亿元,支持硬科技产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等,发起设立硬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硬科技企业,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并给予10%—30%的投资损失风险补偿,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资金保障,着力打造全国“硬科技”产业高地,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生长点”。
3.杭州:以全国领先的政府服务,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杭州通过早期的“数字浙江”战略和适时构建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超常规的政策连续性,实现了从数字经济第一城到硬科技之都的跃迁。同时,依托全国领先的政府服务,为吸引和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奉行长期主义。2003年,杭州提出数字浙江建设,2005年,出台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政策,直至2022年底,相关政策已经迭代至第六版。2024年《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发布,政府部门对于长期主义的坚持和可贵的战略定力使得杭州在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科技积累。目前,杭州已形成了完善的游戏全产业链,实现集聚动漫游戏企业超270家,集聚2万余名相关人才。二是把服务型政府做到极致。政府部门主动帮助《黑神话:悟空》申领各级奖补以及游戏发行版号;针对宇树科技,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并上门指导操作;开展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这些服务并不仅限于科技顶流杭州“六小龙”,而是广泛地面向全社会、多主体。政府部门的全方位服务意识和前瞻性创新理念使得杭州在城市品质上获得广泛好评,叠加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传播,从而快速形成了杭州创新高地的大众普遍认知,这也是杭州能够吸引和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启示建议
综合已有经验可以发现,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一项涉及政府、市场、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战略科技力量发展趋势来看,尚未形成完善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地区往往通过延展创新链条、补强薄弱环节、升级外围软硬件环境,向创新高地进化。尤其是一些科技力量明显短板的地区往往通过集中力量率先实现某个领域的突破,进而以点带面逐步构建完善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网络。
1.择优突破,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板优势
创新资源的集聚程度和创新浓度成正相关,先发地区往往基于现有基础择优选择创新浓度相对较高的区域,比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业领先的科研机构等,依托政府前期主导建设,逐步形成市场自发的“创新生态”,例如,安徽最先依托中科大实现在量子领域的突破,西安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以及涵盖动力、材料、电子、测控等多个技术方向的航天领域研究机构,在航空航天领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突出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院所衍生高科技企业、企业借高校院所借鸡生蛋、产业技术联盟科技攻关、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赋能、政府财政科技引导与投行培育等,形成不同的创新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于那些急需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区域而言,要进一步分析发展优势,瞄准那些具备成长性、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的“预备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从而实现在全国创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好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2.链式发展,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创新
综合已有经验可以发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的尽头是形成链式、网络型科技力量布局,也即围绕创新链,布局建设集合“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创新。例如安徽从基础研究出发,最终形成产业转化的促进机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联动贯通,实现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等一批顶尖科技在金融、政务领域落地应用的闭合式的科创生态。链式发展强调以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突出创新源头、以大型科学装置提高原创能力、以大学科技园区搭建创新桥梁、以科技创业载体衍生高端创业、以产业中试基地突围创新瓶颈、以产业互联网平台优化产业组织、以政府引导基金助推做大做强等,其中,技术的落地转化是重中之重。
3.全盘布局,打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组合拳
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各地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从科研投入、人才支撑、资金支持等多角度打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组合拳。例如,依托高校院所和高技术大公司打造科教智力基础;依托创业服务机构、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基础;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平台企业等夯实产业基础;依托数字平台、数字园区、数字创业等建设科技平台;依托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提供科技金融支持;依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打造科技服务配套。其核心目标是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入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推动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大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积极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冒险精神,克服“跟跑”惯性、树立“领跑”思维,全面推进科技评价体制、人才体制、财政投入机制、研发投入引导机制等制度性改革,加强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政策的协调联动,形成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合力,从而实现有组织系统创新、矩阵创新。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5年度基本科研费重点项目“河南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堵点与突破”(25E010);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要素集聚视角下河南枢纽经济优势重塑和功能提升研究”(2023BJJ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