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舆情危机治理

2025-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重构着社会治理格局。这也形成了智能技术变革对治理体系的“三重重构效应”:在技术维度推动工具创新,在制度维度倒逼流程再造,在价值维度重塑治理伦理。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进程面临舆情危机“泛在化—裂变化—衍生化”的三重挑战,传统治理模式在风险识别精度、研判响应速度、系统适应弹性等维度呈现“监测盲区—认知断层—响应迟滞”的系统性短板。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舆情危机治理理论框架很有必要。 
  智能监测:破解信息超载与平台割裂困境
  公共舆情危机治理的第一步是有效的监测,当前舆情监测存在“数据堰塞湖”与“治理碎片化”的深层矛盾。短视频平台非结构化数据占比突破60%,传统关键词过滤机制呈现系统性失效;跨平台传播引发的“蝴蝶效应”使公共舆情事件呈现多级衍生特征。其本质是工业化时代“科层监测体系”与数字化“去中心传播生态”的结构性冲突。
  人工智能监测技术突破需聚焦以下两大方向。一是视觉语义识别,构建“场景—对象—行为”三维解析框架。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直播成为舆情监测重点,通过时空注意力机制捕捉视频动态特征,可以成功识别出93%的灾区现场求救信息。二是异构数据融合,建立联邦学习支撑的分布式数据湖。在长三角生态环保协作中实现了三省一市环境舆情的“跨域一体”联合预警,“一张网”监测评估,共保联治,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从“独角戏”变身“交响乐”。广东省一网统管多源数据体系“粤治慧”平台实践显示,该架构连接了各行业应用系统、各地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和省域硬件设备,联动音视频会商终端、通讯录、VoLTE、融合通信等,使跨模态分析的危机预警准确率得到了提升。这标志着监测体系从“信息采集器”向“风险感知网”的范式跃迁。
  精准研判:重构舆情危机认知的底层逻辑
  既有研判体系存在“情感颗粒度粗放”“传播动力学盲区”等认知局限。舆情情绪识别的关键突破在于智能解构“亚文化语义场”,近年来在情感分析领域的进展包括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从社交媒体数据中检测出细微或复杂的情感。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通道模型可解析Z世代“愤怒—戏谑”混合情感表征,在某明星粉丝冲突事件中准确识别出68%的戏谑式对抗言论。也可利用社交网络分析技术,从事件概况、传播渠道、平台分布、媒体报道、网民评论等维度呈现与分析事件传播情况,识别舆情危机在不同群体和平台中的传播路径,找出关键传播节点和意见领袖等。因此,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情感分析,摸索危机传播路径,精准研判公众情绪的变化趋势,形成“情绪解码—网络解构—趋势推演”的认知升维路径。
  协同应对:构建动态调适的舆情智能响应体系
  传统应对机制存在“资源错配率34%”和“策略调整滞后17小时”等效能瓶颈。其根源在于“预案静态化”“资源线性分配”“主体离散化”三大体制积弊。
  智能响应体系创新体现在预案智能匹配、数字孪生资源调度、区块链协同和危机后社会心理与治理的系统干预。预案智能匹配系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案例—法规—专家”三维关联网络。数字孪生资源调度构建虚拟应急推演系统,利用虚拟世界的数据模型和实时分析,以影响和控制现实世界,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驱动”的转型。
  例如,在台风“苏拉”期间,深圳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依托数字孪生城市技术,成功实现了快速响应和综合指挥调度,有效化解了现实积水事件危机和舆情危机。区块链协同平台设计“贡献度—公信力”双因子激励机制,使杭州亚运会期间公众诉求响应率跃升28%。这标志着应对体系从“机械执行”向“生态调适”的质变。
  制度重构:破解舆情技术治理的深层张力
  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面临“技术赋能增效与制度惯性制约”的治理悖论,其本质是“工具理性扩张”与“价值理性缺位”的结构性冲突。国家网信办《算法综合治理年报》显示,政务系统算法误用事件年增长率达57%,其中“算法黑箱决策”占比43%。我们可从三重路径实现突破。
  技术层面研发“红蓝对抗”训练框架,构建具备政治语义理解能力的垂直大模型,有助于在突发事件推演中提高政治敏锐性识别准确率。制度创新方面,引荐深圳市试点“算法介入三重审查”机制,明确“数据输入—模型运算—决策输出”全流程监管边界。价值传导维度,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杭州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图谱,设计“正能量传播指数”评估体系,使网络空间治理效能提升65%。这种“技术—制度—价值”协同范式,成为在当下应对短视频、直播平台等“伪正能量”乱象时的智能识别与梯度处置。
  战略前瞻:数字文明的舆情治理范式转型
  数字中国战略驱动下,舆情治理正从“危机应对”向“生态治理”跃升,其核心是构建“技术可控性—制度适应性—价值引领性”三位一体的新型治理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建立“事前备案—事中巡查—事后追溯”全链条监管体系。
  技术自主方面,基于昇腾AI架构的自主决策系统实现100%代码国产化,其分布式训练框架在APEC会议期间成功抵御了412次DDoS攻击。在制度创新领域,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2023年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标准化指南》;北京市发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指南》,制定了一系列涵盖算法设计、数据标注、模型评估等环节的伦理标准。这些标准明确了人工智能系统在公平性、透明度、可解释性等方面的要求。在全球治理维度,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危机治理中的国际合作,如AI平台可跨境进行数据共享和协作响应。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多语种舆情联合研判中心,通过“数据沙箱”技术实现跨境数据安全流转。跨语言舆情挖掘以及跨文化敏感性分析,是人工智能急需提升的“软实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污名化话语的社会认知研究及其对策”(21BYY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
【编辑:刘娟(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