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77.9亿元,市场规模超越传统电影产业,改变文化市场生态结构,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热点。
快节奏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激烈的剧情、时时踩在观众神经线上的爆点——这就是当下被年轻群体热捧的微短剧。它单集短至几十秒,长不过十几分钟,却让观众欲罢不能。
微短剧是如何崛起的?其背后有哪些原因?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多方走访,并邀请学者展开多维解读。
用户规模突破6.6亿
微短剧成视听新风口
微短剧正以燎原之势占领人们的移动屏幕。《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网民中经常观看微短剧的用户占比达59.7%。数据还显示,仅2024年全行业就上新了3万余部微短剧。
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77.9亿元,同比上升34.40%,预计2030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425.02亿元。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越传统电影产业,成为影视行业不可忽视的新角色。从备案数据也可见一斑,2025年8月,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公示的网络微短剧共278部、9037集。虽然与7月相比略有下滑,但数量依然惊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市场规模攀升至505亿元。其中,女性观众占比超过六成;25—34岁群体是核心受众,占整体用户的40%以上,近半数人将其作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
主流平台纷纷加大布局。今年1—7月,腾讯、爱奇艺、芒果TV、优酷分别上线短剧88部、64部、44部和7部。腾讯与爱奇艺之间的用户规模差距仅700万,行业竞争正趋于白热化。
对于微短剧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冷凇认为,这主要在于微短剧以“碎片化时间的戏剧化表达”,用极致压缩叙事、高潮前置、情感代偿等手段,满足通勤、睡前等场景需求。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晓伟表示,碎片化的社会节奏与移动场景催生“缝隙式”娱乐需求,微短剧短、快、爽的特征完美嵌入。
从题材类型看,微短剧曾长期由“霸总”“穿越”型剧情主导。而在爆发式增长之后,微短剧行业正逐步从“流量驱动”迈向“价值深耕”,当前市场正朝着题材多元化、内容细分化的方向快速演进。例如,《况青天传奇》将传统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理念相融合,借助历史故事呼应“清风传家”的时代倡议,在题材深度与社会价值层面实现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微短剧是“传统剧集+短视频”融合升级的必然产物,已形成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艺术传媒形态。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看来,当前的微短剧行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与结构性调整”并存期:规模、用户黏性快速提升,但市场格局、商业模式、监管逻辑仍高度不确定;总体趋势是从“跑马圈地”走向以精品化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
从文化经济学视角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将微短剧的价值一分为二,认为一方面内容消费与流量变现直接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制作方的经济诉求;另一方面,在跨行业赋能上,微短剧也带动餐饮、服饰、城市IP与区域品牌协同增值,成为地方文化经济新引擎。比如,旺盛的用户需求催生了全国范围的制作热潮。河南郑州已聚集超过800家短剧制作企业,吸引从业人员3万名;广东东莞通过标准化拍摄基地,使“3天拍摄、7天制作、15天上线”的高效流程成为常态;浙江则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覆盖创作、拍摄、后期、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微短剧已从边缘内容形态跃升为规模化的文化产业。
文化出海“轻骑兵”:
中国故事借微短剧走向世界
微短剧凭借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易于在社交媒体传播,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逐步产生国际影响,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名片。
微短剧被誉为文化创新的“轻骑兵”,常常将非遗、国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赛博格重构”,实现“年轻化表达”和“活态传承”。“非遗+科幻”“文化+重生”等混搭模式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冷凇谈道,在传播正能量与核心价值观方面,微短剧善于将宏大的正能量价值观包裹在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和“小人物”中。通过“强共鸣”和“情绪代偿”(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爱国情怀),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是弘扬主流价值的新载体和新阵地。它通过温暖结局和反套路的“反思”与“反观”,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近年来,中国微短剧海外传播迅速,覆盖范围从东亚、东南亚扩展至亚洲其他区域,甚至非洲、欧洲和美洲,引发全球创作热潮。陈晓伟表示,微短剧仅需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观看时间,减少了外国受众的时间成本和心理压力。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内容形式,让好奇但犹豫的跨文化受众更愿意尝试陌生文化内容,使其成为文化输出的理想“敲门砖”。其轻量级文件格式便于在各类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传播,能够轻松突破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国际化平台如YouTube、TikTok等为微短剧提供了全球即时分发渠道,使得一部优质微短剧能在极短时间内触达全球受众。此外,微短剧适合移动设备观看的特性,也契合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提升了跨文化传播效率。
在全球微短剧发展浪潮中,中国微短剧虽然成绩显著,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胡智锋认为,要让中国微短剧在国际舞台上持续闪耀,需多管齐下。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借助政策引导与奖励机制,激发高质量创作的活力。同时,汇聚各方优质创作人才,搭建广阔平台,让优秀编剧和制作人崭露头角。在制作环节,更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塑造美好中国形象、传递正能量为己任,依托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生动的故事素材,精心雕琢每一部作品。如此,中国微短剧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将精彩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微短剧+”模式兴起
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
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与行业生态不断完善,微短剧逐渐突破娱乐范畴,与文旅、教育、电商、科技、AI、IP、影视、政务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微短剧+”多维模式,拓展了商业价值与应用场景。
微短剧与电商、文旅等产业的融合代表了内容经济的深度进化,正形成“内容即场景、场景即商机”的新型商业生态。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认为,通过“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微短剧+经典”等创作方向,微短剧将非遗技艺、地方民俗、历史典籍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叙事语境,以轻量化、趣味化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播。
例如,《醒狮》《重回永乐大典》《老盔有了新主人》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短剧,凭借细腻的叙事与精美的画面,不仅收获了掌声与市场,还提升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河姆渡的骨哨声》《一梦枕星河》《天涯小娘惹》等作品还通过多语种译制出海,成为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载体。
在传播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微短剧依托“跟着微短剧来学法”“跟着微短剧来科普”等创作计划,将法治宣传、科学普及、社会治理等内容融入剧情。例如,《包大人,现在是2025!》《白色光芒》等剧作,以贴近现实的叙事方式传递正向价值观,推动主流价值与大众审美融合,实现“大流量服务正能量”。
微短剧迎来
“分类分层”监管新时代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视听形态,不仅是技术演进与用户需求驱动的产物,更重构了视听内容的创作、传播与消费模式,成为数字媒介生态中的重要文化现象。与此同时,这一行业也面临内容同质化、版权纠纷不断、监管政策空白、用户付费意愿不足等问题。
2025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要求根据微短剧行业实际,按“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其他微短剧”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加强内容审核,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和精品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郑宁表示,行业要行稳致远,需行业协会、平台、政府、公众四端协同:制定自律规范、明确创作禁区、AI+人工分级审核、畅通举报通道、多维度扶持优质内容,以多元共治推动微短剧可持续、健康发展。
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微短剧的兴起反映了数字时代视听内容生产与消费的范式转型。通过技术适配性、叙事创新性与文化融合性,微短剧重塑了媒介生态与社会文化景观。未来,还需通过规范治理、内容升级与跨界融合,推动其从“流量红利”向“价值红利”转变,成为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形态与文化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崔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