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书写绿水青山新篇章

2025-1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生态文学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意见》明确要求,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一线,开展生态文艺采风创作,生产更多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这为生态文学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破土而出,引领中国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20年间,一股源自文学深处的绿色力量悄然生长、蔚然成荫——生态文学以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记录、反思、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作家们以笔为犁,深耕自然沃土,描绘山河壮美,讲述生态故事,传播环保理念,将文学创作的根须深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土壤。

  反思中崛起

  从生态危机意识到文学自觉

  生态文学的萌芽与发展,始终与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思紧密相连。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生态文学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为重要标志。该书揭示了农药等化学制品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唤醒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意识。

  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蓬勃兴起。早期,以揭露和反思环境问题为核心的报告文学率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徐刚先生振聋发聩的《伐木者,醒来!》,以强烈的现实关怀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同时期,张长、乌热尔图等作家的小说创作也较早地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思考。进入20世纪90年代,生态文学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景象:于坚、李松涛等人的生态诗歌,哲夫、郭雪波等人的生态小说,陈桂棣、王治安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以及苇岸、李存葆等人的生态散文竞相涌现,拓宽了生态文学的题材边界与表现维度。

  “文学作为描写人类生活的‘人学’,创作者和评论者对其所处环境的恶化异常敏感。”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看来,“生态文学的兴起,正是文学界对粗放发展模式下破坏环境行为的一种有力反驳和深刻文化自省”。

  21世纪以来,我国生态文学进入创作活跃、成果丰硕的繁荣期。叶广芩、姜戎、阿来等作家的生态小说,刘亮程、韩少功等作家的生态散文,吉狄马加、雷平阳等诗人的生态诗歌,肖亦农、李青松等作家的生态报告文学,以及段昆仑等人的生态话剧,均在不同艺术层面共同传递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鲜明价值导向,展现了日益自觉的生态意识。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树东向记者梳理了这一发展脉络:“从早期聚焦环境问题警示,到如今主题不断深化拓展,生态批判、生态忧患和生态知识科普等,共同构成了生态文学多维复合的文学光谱。在创作手法上,早期纪实性作品占较大比重,20世纪90年代后虚构类作品增多,哲夫等小说家甚至尝试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表达生态主题。近年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纪实类作品再次增多,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成为主流。”

  意识之变迁

  从“战天斗地”到和谐共生

  全社会环境与生态意识的普遍自觉和强化,已成为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鲜明特征。过去一度流行的“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等强调人与自然对抗性关系的词汇,逐渐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所取代。这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清晰地投射在作家的笔端。在近年来的大量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对人类过往忽视生态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的行为表现出深切的痛惜与理性的批判,并积极投身于田野考察、自然保护、生态修复乃至精神救赎等主题的书写。苏童的长篇小说《好天气》融入了对童年时代环境变迁的个体记忆与思考;阿来的《大河源》则是对雪域高原、三江之源地理文化与生态价值的深情书写。此外,贾平凹的《山本》《秦岭记》《极花》,格非的《春尽江南》《望春风》,张炜的《刺猬歌》以及众多散文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环境变迁的描摹,并发出对生态意识觉醒的急切呼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观察到,当代作家在生态书写中,不仅聚焦严峻的现实生态问题,更注重从历史纵深和哲学高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从文明演进与人性复杂的角度,揭示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与其可能带来的深远后果。“这种创作趋向,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思想内涵,也为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启示与思想资源。”

  生态文学作家陈应松的创作实践堪称深入生活的典范。他长期在神农架林区过着半隐居生活,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将个人生命体验与这片神奇土地紧密融合,对当地的生态状况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他创作的《豹子最后的舞蹈》《猎人峰》《森林沉默》等生态小说,被誉为“神农架自然生态的百科全书”。陈应松曾动情地描述他心中的自然:“森林虽然沉默,但神灵在飞舞,一切在暗处有不测的心机……森林从来就不会沉默,只是我们在遥远喧嚣城市的人,完全听不到森林的壮丽交响。”这种对自然生命力的虔敬与感知,正是生态文学动人的力量所在。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对生态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汪树东直言,“在生态文明建设一线,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这些生动鲜活的素材为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成为作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也显著提升了作家群体的生态自觉,吸引了更多创作者主动投身生态文学领域”。

  使命与担当

  让文学力量助推永续发展

  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乎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王宁分析道:“生态文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短视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某些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层面的制约。生态文学基于人文视角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只有切实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包含优质的生态产品。”

  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学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深度融合,使其更好地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张清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持续加强全社会的生态观念教育与养成,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作家书写生态问题的紧迫感与自觉性,让文学成为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次,围绕国家重大生态战略、公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标志性生态工程,组织作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创作,强化关键领域的文学表达。同时,他提出,生态文学创作必须遵循文学艺术规律。

  当前,生态文学创作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作家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缺乏宏观、深刻的生态整体观,未能完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从而难以构建起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生态叙事。同时,一些创作存在对自然生态的历史与现状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严谨科学精神支撑的问题,未能充分汲取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养分。此外,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模式化、概念化倾向,也影响了生态文学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调动作家更真切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激情,创作出各具特色、打动人心的生态故事。

  针对这些问题,汪树东建议,可以从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生态文学健康发展。例如,设立全国性的生态文学专项奖项,有效激励优秀创作;鼓励文学报刊开设生态文学专栏,拓展作品发表平台;引导文学评论界更多关注生态文学创作,提升其学术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系统出版生态文学专题文集或丛书,丰富阅读资源;积极推动生态文学与影视、戏剧、新媒体等形式的跨界融合,扩大受众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学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诞生更多记录时代、触动灵魂的经典之作,激发全社会全新的生态想象与情感认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不可替代的文学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查建国 陈炼

【编辑:刘娟(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