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供给、类型突破与观念创新:拓展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

2023-1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莫斯科行动》的跨媒介改编与类型突破

  电影《莫斯科行动》是2023年暑期档电影中非常具有观赏性和研究价值的一部作品。

  这部犯罪题材电影,具有一个跨媒介改编的过程。1993年,北京—莫斯科的K3国际列车发生抢劫、伤人等重大案件,中国公安干警奔赴莫斯科,在俄警方的帮助下,破获了案件。这个事件,经历了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写作,之后改编成栏目剧、长篇电视剧和电影。在这种跨媒介转化中,在展现K3国际列车上发生的案情基础上,将视点逐步聚焦到侦破过程;从以描写案情破获的外部事件叙述为重点,到以刻画人物的文学性提升为重点;从表现“正义战胜邪恶”的简单主题,到重视娱乐性、悬念感、智力角斗等叙事策略上不断探索。

  在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国际政治关系环境下,电影《莫斯科行动》延续了中俄双方警方合作的基调。在影像风格上,突出了电影工业化景观,残破的工业厂房、巨大的地下水道呈现出“巨物空间”的压迫感。在保持犯罪题材基本人物类型的同时,强化了人物的复杂性,塑造了瓦西里、苗青山等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形成了文本内部的复杂叙事。同时,影片通过增强叙事中的智性博弈因素,增加了游戏感,使这一犯罪题材类型的作品更具独特性。

 

  市场、风格与行业规范——疏谈当下中国电影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电影的市场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商品性是电影的基本属性,追求票房必然会凸显电影的这一属性,既然是商品,就要符合商品生产的流程,或者要符合工业化的机制。众所周知,电影的类型化是追求市场利益的某种必然结果,因此要使中国电影走向规范的市场化,就必须推进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生产。然而,当下中国电影的类型化是非常不健全的。无论是国庆档,或是其他的档期,目前的类型形态不够多,类型特征也不明显。

  其次,受国内电影制作大环境的影响,电影企业跟风创作的现象尤为明显,导致制片企业难以形成自身系统化的工程,影响原创力的积累,同时增大生产消耗。

  再者,中国电影的东方语言问题。我将中国电影语言的民族特色问题称为“如何形成中国电影语言的东方笔触”,目前这个东方笔触尚未形成。这不仅是电影本身的技术或语言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对本土文化进行反思的问题。如何形成东方笔触?可以参考韩国电影是如何在模仿好莱坞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电影风格。另外,就技术的角度而言,文化理念也存在于器物之中。比如在使用设备时,会被不自觉代入到一个场域中去,这个场域又在某种角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表达。所以,我们还需要努力研发自己的技术设备。

  最后,关于目前制作行业的现状。从制作上来看,剧组是电影工业的根基,而当前国内剧组的运作和运转是不规范的。由于缺乏电影行会、企业的规范化制度,生产和人员都没有保障,个体的积累就很难形成,个体对整个行业的贡献度也就难以提升。所以,我呼吁理论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电影行会、学会、制度等建设上,这样才有助于行业、人员、制度的运转,才能保证电影制作范式的形成。

 

  数字媒介系统中的电影观众与电影创作的关系

  我们在研究电影市场变化的时候应该关注一下电影观众的变化。

  电影观众具备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作为产业链当中的一环,直接参与或影响电影创作。这就要求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电影观众进行人文观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20年代郑正秋践行的“空气说”和“同化论”,及其同时期的大批电影创作者的创作实践,和以钟惦棐为代表的电影理论家们所持的电影观众理论的要求。电影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观众和电影创作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电影观众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和群体,只将其作为电影产业链中的一环显然是不足以解释电影观众越来越复杂的身份和内涵的,最终也容易导致电影创作者摸不清电影观众的脉门而影响电影业的发展。

  第二种身份是其文化身份,具备连接影片与社会的功能。数字时代的电影观众在主观能动性变强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媒介性,获得了更多话语权。这一方面给了创作者了解电影观众文化认同、思想认同甚至身份认同的机会和通道,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电影观众的媒介主体性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经过三年流媒体平台的习惯养成以后,现在的主流电影观众已经是更具有选择主动性、文化主动性、传播主动性,甚至是自身文化认同主动性的群体。他们对片方的“拼图式”“货不对版式”“预告即全片式”等营销手段有更多主体性的认知,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观片经验,而他们的这种身份和功能直接影响到电影票房,甚至整个电影业的发展。

 

  高完成度却没迎来高票房令人遗憾

  2023国庆档这几部主旋律影片完成度都非常高,思想内核与商业元素结合得非常好,但票房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国庆档的类型不够丰富以及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外,还有如下原因:

  经历过去三年的特殊时期,今年群众对自由外出的需求大大增加,国庆长达8天的自由假期,很多人都选择了举家出游,使得国庆期间的观影人数大大下降。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观影信息被旅游信息稀释,所以很难形成集中的舆论效应,从而带动更多人走进影院,这是票房低的客观原因。与今年的整体情绪需求相关,人们对影视产品的期待偏向轻松治愈,以缓解之前三年积累的紧张和沉闷的情绪。而今年国庆档的几部主要影片都是硬汉电影,这使许多普通观众望而生畏。另外,从营销的角度看,《坚如磐石》《莫斯科行动》等几部主要影片的片名都是强调中心思想而缺少标识度和符号感,因此单从片名上很难吸引观众入场。

 

  从“前任”系列看都市情感喜剧的创作趋势

  由田羽生执导的电影《前任4:英年早婚》在国庆节期间登录国内各大院线,稳居国庆档票房第二,该片延续前三部的人物设定和剧情线索,讲述了正值适婚年龄的孟云和余飞两人的情感经历。“前任”IP的形成历经10年时间,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艺术创作都有一个攀升的趋势。尤其是《前任3:再见前任》票房累计19.26亿,位列年度票房榜第四位,影片所引发的普通观众和专业影评人之间两极分化的口碑,甚至引发了相当的学术关注。

  《前任4:英年早婚》在国庆档脱颖而出,有其必然原因。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和市场细化,系列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一种常见的创作类型和商业模式,譬如“唐人街探案”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等,基本都是借助相同主角和连贯的故事情节构建连续性文本。“前任”作为系列电影,加深对IP的核心品牌的挖掘,以贴近真实生活的现实叙事,反映当下焦灼的两性关系和青年男女面对现实生活、爱情、婚姻关系时的困惑。同时作为都市喜剧类型,放大该类型的喜剧元素,以诙谐幽默的台词和幽默恶搞片段映射真实生活,依靠观众和创作者之间心照不宣的“符码机制”,表现当下年轻人的真实话语。

  相比前三部,《前任4:英年早婚》喜剧意味减少,多了对人生的感悟,甚至有些脱离“前任”这个创作核心。如何将“前任”系列延续下去是当下创作者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电影的内在性问题及叙事特征

  2023年的中国电影,具备作者性特征的影片创作,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展现出令人惊喜的面貌。正如著名的思想史学者葛兆光对文化与文明的定义,文化是地域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文明是地域之间相似性的存在。只有在文化的差异中,才能发现中国电影的内在性特征。

  2023年,以魏书钧导演的《永安镇故事集》和《河边的错误》、刘伽茵导演的《不虚此行》、陈哲艺导演的《燃冬》等为代表的优秀作者性电影,以复杂的文本结构,探讨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强调现实的多义性;以个体价值的呈现,展现身体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情动理念的基础上,优秀的作者性电影在形态建构中,从基础到上层,即从对物质现实的如实反映开始,最后走向某个问题或信念;在对时代化、本土化的追求中,展开原生生存境况以及生活周边问题的书写。统而观之,中国电影的内在性表达与优秀的叙事已经完全区别于传统叙事的文本单一和价值趋同。

 

  空间·声音·叙事——国庆档电影观察

  首先,人物塑造应当重视人物的个人历史,为何形成这种人物特质,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可以通过空间和人物形成的关联来进行视觉展现。《莫斯科行动》和《坚如磐石》并未充分利用空间,对人物的挖掘和塑造还有待提升。《坚如磐石》中背景虚化、空间被压缩,造成扁平化的二维效果,舞台感严重,丢失了三维空间的延展性。空间应当既具备物质性,又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创作者应展现不同城市自身的气质和文化记忆。

  其次,在刑侦片中,打斗空间的选择,以及打斗的动作设计、摄影、光线及镜头的运镜方式都十分重要。《莫斯科行动》的打斗空间选择(如下水道)比较巧妙,但是摄影、动作设计及运镜方式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打斗过程缺乏趣味性,缺少节奏感。

  再次,声音存在滥用现象。《前任4》中歌曲滥用,《坚如磐石》中音响滥用。在声音运用方面,重要的不是刺激观众的感官,而是触及观众的心灵。

  最后,叙事应当有源动力来推动,利用人物动机和不同人物动机的矛盾,加强人物内心的纠结和两难选择。叙事应当结合情感、意义和人性挖掘。

 

  2023年国庆档电影表演形态和表演特征

  在2023年国庆档的几部不同题材类型影片中,演员表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在《坚如磐石》这部现实题材影片中,演员表演展现了更多维度,在有限的时空容量下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呈现人物的复杂和多面。《志愿军:雄兵出击》这类战争历史题材影片通常聚焦人物群像描述,演员抓住人物身上最典型、最鲜明的特质就能掌握创作这个人物的基本的方向,表演创作路径相对比较鲜明。在《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轻喜剧类型影片中,对角色的塑造更加依赖于演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如今的电影观众更加关注演员对表演火候的把握,也对演员表演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这是由观演双方的自由选择决定的。一些陈旧、过时的表演方式、表演观念也应随之调整、更新。

 

  中国电影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新形势下的高质量成长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崛起,中国电影产业也经历了快速的增长。这既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也伴随着许多挑战。尽管市场庞大,但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原创内容不足,过度依赖票房导致创意受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是相互关联的,电影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深入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故事,不光为电影带来新的内容和视角,还能吸引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今年国庆档电影与往年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国庆档电影整体质量也影响了观众的观影热情,题材相对老套,观众存在审美疲劳。想留住观众,想让票房大卖,根本还是内容至上。随着观众文化水平、素养日益提高,不再是一些公式化的电影就能应付的了。中国电影要突破审美疲劳,必须在类型、内容、形式、叙事、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形成独特的电影语言和风格,才能为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学术总结

  创新电影观念,完善国产电影类型

  2023年国庆档电影票房相较前几年同档期不尽人意,除去出游等多种娱乐方式影响的外在原因,从业者还应更多地思考内因。我觉得今年的国庆档确实在内容供给与电影观念方面用力不足。

  首先,以战争类型片为例,在电影观念创新、电影语言表达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战争片不能仅局限于立志、国家召唤、热血、紧张刺激等表层呈现,还应多加表现高于这些因素之上的和平与爱等宏阔的内容。其次,儿童电影表现不太景气,缺少具有合家欢性质的爆款电影。儿童片是电影票房的重要支撑力量,《贝肯熊:火星任务》《汪汪队立大功》《功夫王之萌虎上山》》等影片无法满足多层次的观影需求。再次,缺少优质的青春片创作。青春片主要面向中学生、大学生,既引导、启发青少年思想认识,又具有一定的票房潜力。青春片区别于宏大叙事,体现的是个体生命叙事。2023年国庆档除了《前任4:英年早婚》勉强可以挤进青春片行列外再无其他。国庆假期正好是大中学生放飞自我的时段,如果有优质的青春片,就会赢得他们的青睐,提振市场。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内容供给、类型突破与观念创新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分析,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深刻切入到本次研讨会为中国电影建言献策的主题。今后的重要档期电影应当在内容供给、类型突破、观念创新与艺术表现等方面更加努力,使电影文化真正起到对观众的引领作用。

 

  (以上内容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49期“影视大讲堂”专家发言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