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八季第二十讲

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换九十年

2023-11-28 来源:戏剧影视教指委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1123日,“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八季第二十讲(总第163讲)《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换九十年》在云端举行。本讲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重庆文理学院共同主办,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承办。 

  本次讲座邀请邀请到多位专家拨冗参会: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天福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道新教授;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博士。本次讲座由周星教授、荆雷教授致辞;由张燕教授主持。 

说明: 14541700906508_.pic

  在开幕式上,首先由周星教授发表致辞。周星教授还是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周星教授提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电影由无声向有声跃进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体现了电影技术跃进艺术的提升对这个时代优秀影片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梳理,使得人们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够重新体会电影的魅力。  

说明: 14551700906509_.pic    

  接着,李天福教授发表了致辞。李天福教授还是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全国高校新闻出版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音乐舞蹈(传媒艺术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高职高专成人高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文艺资助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纪录片创作》)负责人。 

  李天福教授介绍了重庆文理学院专业、学科的设置以及已经获得的丰硕成果,表达了对教指委的感谢以及对讲座的期待。 

  在学术讲座环节,钟大丰教授、李道新教授、周星教授、李镇博士就《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换九十年》一题展开精彩发言。

说明: 14561700906509_.pic

  第一位发言的是钟大丰教授。钟大丰教授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执行委员,亚太分会主席。 

  钟大丰教授认为,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在电影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技术转折,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在默片时代建立比较完整的电影市场和制片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当时中国的经济技术明显薄弱、发展晚于发达国家。中国有声电影的出现也晚于发达国家,间隔的几年间人们关于有声电影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在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几年间,正是中国电影开始更新换代的几年。西方市场大量无声电影、有声电影进入到中国,对中国新代电影人的声音观有了直接的影响。此时中国电影整体比较落后,比较长的转变时期拍摄了很多配音影片,配音影片可以当有声片也可以当无声这些影片配有字幕、音乐、声音。配音影片时代,有许多非常精彩声音的蒙太奇运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意境的追求超过对于真实感的追求。 

  随着声音的进步,声音对真实环境的再现和表达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声音艺术家越来越注重通过声音营造真实感,他们对声音的运用并不局限于真实感,而希望声音能够成为一个表现性因素,他们试图用多种不同的源营造一种新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真正的、客观的声音,而是这种声音的某些特征加以突出、营造气氛,使得声音成为整个艺术表达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声音和画面整体看作是一个艺术表现的综合性手段,电影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中国人对声音的理解建立在中国经济、技术、文化的基础之上,在技术变革的时候寻找最适合中国发展、最适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技术路径。 

说明: 14571700906510_.pic 

  第二位发言的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道新教授。李道新教授提出,无声电影不是真的无声,只是在物理层面、听觉层面是属于无声的,在感受层面、心理层面是有声。无声电影希望通过场面调度、画面展开、特写其他方式显现出声音美学。 

  从《劳工之爱情》到《盘丝洞》《新女性》,都在呼唤声音的出现。《创造中的声片表现样式》是电影人陈鲤庭老师关于有声电影的深入讨论,讨论全面深刻,对1940年左右中国电影的声音以及有声片的探索进行了整体评价。陈鲤庭老师认为有声片不是影像和声音的简单组合,而是要产生新的魅力,影像与声音要自由组合,寻求自由的境界。 

  1949年到1979年中国对电影声音没有太多认知,而是坚持画面中心主义、视觉中心主义。改革开放后,电影声音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视觉影像为主、听觉声音为辅的局面开始进入被挑战的阶段。声音大师周传基老师提出,1983年前后我国电影的声音尚未真正进入电影的空间,声音的出现可以使电影由四度空间的艺术变成五度空间的艺术,大大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给电影带来了新的空间。传基老师的研究、教学改变了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以及后来的中国电影的声音观念,对于重建中国电影美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当下中国电影在声音层面有很多世界相一致的探索,但是如何展现独具魅力的中国声音值得进一步探索。如今声音已经成为电影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国电影人需要共同寻求一条中国电影的声音美学之路。 

说明: 14581700906614_.pic

  第三位发言的是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博士。李镇博士提出,早期的无声影片中书信频繁出现,书信就是一种声写在纸上的声音。书信的作用是远距离传递信息,在电影中的作用是情节的连缀,表现某人知晓了某事、确信了某事,协助故事构建起逻辑的链条。电影中写信的过程往往是很庄重的,夹带了照片的信件、表达了成的事实,派生出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审美表现。有时书信关乎影片的主旨,是情节重要的转折,《丽人行》中梁若英和丈夫的矛盾就是从书信开始的,有时候书信成为故事的结构,《风雨之夜》故事的矛盾冲突几份信构建出来。有的电影中不止出现一封信,有的书信的全文都会出现在屏幕上。银幕上出现书信的时候,观众会不自觉念出来,于是产生了声音。 

  字源是言为心,最早指的是人的基本素养仁义礼智信,书信在电影中的出现带有人的基本素养的重视,提示观众中国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真情实感,离不开道德建设。书信在中国电影中常常展现出言为心声、文以载道等经典命题。书信是礼的空间,避免了感情表达的直接过渡,影片中出现的写信场面往往描述人物心境重要段落,带有庄重的仪式感。     

  信最早表达了敬畏、谦恭之情,有自谦、敬人、遮挡、隔断的作用,《神女》中的信就有遮挡的作用。书信通常会用类似对话的形式出现,读信的时候常常有见字如面的感受,可以理解电影的书信表达人物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在结构叙事、增强角色的个性和戏剧色彩、提升戏剧张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街头男女主人公隔墙扔纸条,纸条是一种特殊的书信形式,带有社会底层男女的个性和趣味。书信在生活中通常代表私人生活空间,起到情感倾诉的作用,是道德价值观的寄托。书信情感最为强烈的是绝命遗书,《一江春水向东流》书信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在儒家文化里面,关于声音的观念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声,声是指自然界的原始的素材声音。第二种叫音,音带有美感和节奏性的声音,有审美的功能。第三个声音称之为乐,带有感情的、带有道德色彩的声音,最高级层次的声音。书信在电影中,到达了层次。 

说明: 14451700753508_.pic

  接着,由周星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周星教授提出,无声电影是影像上缺声,但并不是无声,中无声片放映的时候有人在旁边讲述,叫做补声,无声片会触发人类有的想象影片中的声音偏重于感知的技术接受,有声片的声音开始意义转变,声音不是简单的、外在的东西,而是技术的、意义。无声向有声转变阶段,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电影技术和艺术相对成熟的阶段,也是中国左翼电影发展成熟阶段。     

  这个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表现积累思想观念的转变电影进入到现代时代,左翼电影无声向有声转化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优秀的电影要强化影像艺术的外在表现时代思想内容表达之间的关系。 

  通过三十年代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立身之本有点。首先要端正的对电影的认知,中国电影无声有声转换始终坚持对现实多元性反应,把电影作为社会生活表现的重要工具。其次,要坚持对时代的艺术表现挖掘,表现时代和时代。第三,坚持类型多样性表达展现生活的真实情态。人工时代的电影不能被技术的发展影响忽略了电影的核心,电影最重要的事情是表现现实、塑造人性、展示生活悲剧,流传后世的电影靠的是内容和内在力量。 

  在网友互动环节,第一个问题是如今中外影片声音设计的差别是什么 

  李道新教授提出,中国电影观众对声音的重视和理解稍显落后,观众大多只是看故事、体会影像奇观,没有从声音的细微层面进行体验。中国院线的电影作品声音设计、声音美学的各有亮点,但其他大量国产片的声音乏善可,总体而言没有找到明确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路劲。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的电影声音是什么 

  钟大丰教授提出,声音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对声音的理解、应用还有待提升。从技术层面讲,如何营造、运用声音以创造好的视听效果有待提升,《十面埋伏》击鼓不输于好莱坞大片,但是从整体水平来讲,我们和世界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声音本身是一个文化表达,一个国家民族电影声音形象的建构和民族文化有关,法国电影对声音表现的处理和美国电影不一样。  

  寻找中国特色的声音运用,应该关注如何使用带有中国文化声音因素和声音理念,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因素,叙事表达中有重要作用,利于建构中国社会、表达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三个问题是,如今的通信大部分使用微信、电话、邮箱等方式,以往书信的仪式感在今天如何表达。 

  李镇博士提出,有声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大批中国影人表现出了对有声的不认同,体现了君子不弃的中国传统文化,靠技术提升艺术品质在中国文化中不认同。艺术意蕴不是靠看和听,而是感,在内心里进行体验。中国人的电影观念借用了很多翻译过来的西方词汇,但是我们运用和理解和西方同,侯孝贤影片中有大量的静默的场面装满了情感,从听觉层面体现了留白的意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书信在现在的电影中短信的形式展现,文字打在银幕上有别样的感受,延续了书信传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