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八季第十九讲(总第162讲)《人性挣扎与青春困惑的影像诗情——纪念<早春二月>60周年》在云端举行。讲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西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由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承办。
本次讲座邀请到多位专家拨冗参会: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何清新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钟大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胡克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本次讲座由周星、何清新教授致辞;张燕教授做学术主持。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燕教授主持。张燕教授还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张燕教授认为,《早春二月》以动人细腻的情感叙事,隽永韵味的诗意影像,精致调度的技术运用,精湛传神演员表演,展现了特殊大时代洪流当中的现实社会困境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境遇,深刻表达出一种社会性的批判。在中国电影史上这部影片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独特审美价值。
首先进行致辞的是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周星教授还是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周星教授对与会专家和嘉宾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希望本次讲座能够更好地定焦于《早春二月》这部作品的研讨,对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参考维度。
接下来,由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何清新教授致辞。何清新教授还是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民族艺术教育方向)。担任2015-2018年、2019-2022年广西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5-2018年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何院长首先向与会专家和嘉宾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和问候,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他提到:“我们的研究背靠着广西沃土,广西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里面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广西电影《刘三姐》《一个和八个》等,都跟广西电影发展史有密切的关系。作为第五代导演崛起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自建厂以来就跟我们学校关系密切,现在也是我们学校很重要的实践基地。” 最后,他提到,今天对经典影片《早春二月》的探讨就是旨在回归到人性的探索,“我们觉得能够与当下元宇宙等新生研究内容形成非常好的对照,以思考人性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期待通过今天晚上各位专家们的探讨,看能不能寻找到想要的答案。”
致辞结束后,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钟大丰教授围绕《人性挣扎与青春困惑的影像诗情——纪念<早春二月>60周年》进行主题发言。钟大丰教授还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执行委员,亚太分会主席。主要著述又《中国电影史》《惑学思影录》及译著《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基本剧作法》等。钟大丰教授指出,《早春二月》能够让观众通过进入艺术家所创造的叙事视听的世界来体会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他表示:“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讲,欣赏老电影进入电影的世界才能够真正体会艺术魅力,这部电影把原来小说那种凄美,通过看着很平实的叙述方式,同时又是有非常强烈的绘画感的那种视觉呈现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利地表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认为,影片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股清流,《早春二月》的出品年代是60年前,在当时地时代语境下,影片能够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他提到:“其实影片刚刚上映不久,就曾经受到过批判,而且一直有十几年的时间被没有机会放映,而且创作者也受到了很多冲击。但是是金子总归要发光的,改革开放以后影片最终还是会倒去历史给它泼在身上的一切污水,最终走上永恒。”
随后进行主题发言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电影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胡克教授。胡克教授还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中外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包括台湾香港电影)、电影创作理论。著有《中国电影理论史评》、《当代欧美名片评析》;主编有:《中国电影美学:1999》、《当代电影理论文选》、《新中国电影50年》等。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专业报刊发表理论及批评文章100余篇。胡克教授认为,从电影美学上来看,影片基本遵循了传统的电影美学,继承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传统,同时借鉴了苏联电影发展潮流,也是五十年代新中国电影自身发展经验的成果。电影从关注国家、阶级和革命斗争等大的题材开始转向关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同时也从关注群体,转变成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情感、心理等变化。同时,他也提到,《早春二月》中,以谢铁骊为代表的创作班子还将现代电影观念运用到了电影创作中。他认为,影片把中国美学、文化、诗学完全内化成电影的表现形式,比方说经常用窗户门作为画框来框住人物和表现环境。最后,胡克教授分析了现代观众为什么仍旧喜欢《早春二月》,指出:“这些东西放在现在仍然是会被人关注,如今人道主义和爱情至上与爱情自主、爱情自由仍然在某种特别关键的时刻是有冲突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给出公正的说服所有人的结论。”这正是一个好的电影,一个现代电影所具备的很重要的关键点,他不仅是有话题性,而且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永远引人不断探索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想法去给这个影片作出自己的结论。
接下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道新教授进行发言。李道新教授还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与批评。发表学术论文和影视文化评论近300篇;独立署名出版15种学术著作。李道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在新的历史节点,重新再回到中国电影及其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收获新的启发,从文本出发来探讨历史和文化,以重新建构中国电影历史,这样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他提到,从史学价值来看,《早春二月》是穿越时空的现代性经典,这种经典性和各种文本的经典性不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非常有个性的东西。“所谓的人性挣扎、青春困惑和诗意影像恰恰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体现。能够从生命无限张力角度,从解决开放性这样一个层面去探讨中国电影各个层面的复杂性,这是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谈及原文本,李道新教授认为:“无论从叙事结构还是对人性的刻画,大约可以从所谓的现代性的角度去反观《二月》这样一个文本,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就某一个层面进行深度的开掘,即便不一定是所谓的准确的,但是是令人深思的。”《二月》不论是对人性的刻画,还是对欲望展现,都是非常复杂的。他提到:“可以说现代文学在五四之后呈现出一种非常丰富、复杂和多元的特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我们才会觉得1963年谢铁骊改编这样一部《早春二月》有一个非常深厚的,可以成为经典的可能性。”李道新教授提到:“影像的诗意不仅仅只是形式层面和美学层面的,影片中将影像诗意、人性挣扎和青春困惑以及《二月》原始文本所带来的复杂性与生命张力进行了有机融合。”
最后进行发言的是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周星教授分享了选择《早春二月》作为研讨影片的原因,他提到,一直以来,《早春二月》都被认为是中国电影中比较早具有诗性气质和抒情化特色的影片。谢铁骊先生的作品多具有独特性,其作为第三代电影导演,对艺术理解始终具备独属于个人的、内在的、抒情的诗性因素。影片折射了一百年的久远历史,以及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电影艺术。同时,影片中对小人物和下层人民生活的折射,使其具有一种现实表现的真实性。《早春二月》的艺术表现,一定程度上会拉扯观众忽略现代电影给予人的感官余热,使其深入到影像中的不同阶层、不同品性的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生成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
主题发言结束,专家对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张燕教授总结后,讲座正式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