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2025-07-02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6月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摄影界、艺术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这一重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此次研讨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召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会议旨在探讨和论证建立“摄影与影像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摄影与影像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从而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主持。首先,李树峰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并代为宣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的致辞。周庆富指出,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媒介,早已超越传统艺术创作的范畴,成为记录时代变迁、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构建中国特色的摄影与影像学“三大体系”,不仅关乎艺术学科的发展,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体现。他希望与会专家充分交流、贡献智慧,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学科建设。

李树峰主持会议开幕式

  随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于德海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参与和支持中国摄影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认为面对当前新旧摄影技术交替、传播媒介变革迅猛带来的挑战,摄影学科建设亟待完善。他表示,中国摄影家协会对于推动“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十分关注,将认真听取摄影界的建议呼声,共同为推动摄影学科建设和摄影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在致辞中强调,摄影与影像传播已进入智能化时代,但摄影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理论体系,导致学科建设滞后。当前,建立摄影与影像学一级学科刻不容缓。他提出应以“大影像观”重构知识体系,将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统一纳入学科框架内,形成成熟且富有东方智慧的学科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计卫舸在致辞中分析阐述了摄影学科建设的紧迫性和原则方法。他强调,应当从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国家战略的层面着眼,从生产部门技术创新对学科建设的需求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两个方面入手增强这项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规范自己的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厘清摄影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边际,从研究对象、建设路径、建设方法等方面做好基础准备。他呼吁通过设立摄影国家级赛事和强化产学研合作,促使高等教育机构领导层积极主动地抓好课程、教材、教师等基本方面的改革和重构,为摄影教育一级学科建设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扎实的实践基础。

  本次研讨会围绕“在AI时代摄影知识体系如何梳理和延伸”“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摄影与影像学‘三大体系’”“摄影与影像的分类及研究路径”“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界定与区别”“摄影与影像学硕博培养方案的设计”六大方向展开。与会专家从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学术话语、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推动摄影与影像学科的独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阳丽君主持。

  在专家发言之前,阳丽君简要介绍了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与学术实践情况,以及《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创办与发展历程。她指出,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与《中国摄影家》杂志长期致力于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积极推动摄影与数字艺术领域的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并希望此次研讨会的举行,能够进一步深化摄影与影像学的学科建设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树峰的发言题目为《摄影与影像学科的建设——我的一些设想》。

  李树峰指出当前摄影学科面临“定位模糊但需求旺盛”的矛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摄影长期从属于美术学、电影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学科,缺乏独立地位;而社会层面却存在庞大的从业群体和爱好者基础,形成了“实践热、学术冷”的割裂局面。他分析,摄影学科的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如理论研究薄弱,技术研究与艺术分析脱节,缺乏系统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教育体系分散,本科专业萎缩,社会认知滞后,仍将摄影视为简单技艺而非完整知识体系。他提出,当前跨学科影像应用兴起,随着影像日益成为基础性媒介,应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摄影与影像学”学科。该学科立足于摄影的本体属性和价值,涵盖创作实践、影像分析、视觉文化研究等方向,既保留摄影的根脉和技艺体系,又拓展到影像文化研究,以适应AI时代影像生产与传播的新形态。他最后提出当前需要集中力量攻坚的学科问题:在AI时代摄影知识体系如何梳理和延伸?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摄影与影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摄影与影像的分类及分类研究如何进行?如何区分摄影与影像学同美术学、新闻传播学、影视学等学科下摄影与影像创作和研究的关系?如何制定摄影与影像学学术学位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特别是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要求?如何制定摄影与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特别是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要求?

  天津美术学院原特聘教授鲍昆的发言题目为《从常识角度看摄影在学科门类中的位置》。

  鲍昆回顾了中国摄影教育的历史渊源,对前辈们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强调了摄影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境。他提出当前摄影教育存在长期的低层次发展与师资结构不完善问题,指出摄影学科建设需重新厘清自身的原初属性与理论基础,形成自身的独立话语体系。鲍昆进一步建议,摄影学科不应仅止于一级学科定位,更应争取成为独立的门类,以更充分地体现摄影作为人类视觉交流媒介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冯建国的发言题目为《摄影学术博士与专业博士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要求——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为例》。

  冯建国围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博士生培养体系改革,介绍了自2023年起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大培养方向。学术型侧重理论研究,设置资格考试与开题环节双淘汰制;专业型强调创作与实践,要求完成展览与论文双考核。课程体系方面,分别设置16与28个学分的必修课程,并强化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学术型博士论文需达8–10万字,专业型则需完成5万字与创作相关的论文并配套校外公开展览。在师资建设上,学院采用教师分系列管理体制,“准聘—长聘”机制,以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冯建国认为,通过严格管理与成果导向,已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但也面临如年轻博士研究生导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生毕业压力大等现实挑战,学院也多次举办相关的教学研讨和邀请资深教授分享博士研究生指导经验的培训工作。他的发言为摄影与影像学科在博士层级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范式与改革经验。

  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教授林简娇的发言题目为《基于媒介语言框架下的摄影与影像学学科体系建设》。

  林简娇谈到,当代影像艺术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语言革命,不仅是技术更替,更关涉视觉逻辑与文化结构的重塑。她主张在“媒介语言”框架下建构摄影与影像学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课程设置上,应覆盖基础理论、影像技术与艺术创作等模块;教学方式上,应强化专业理论研究、实践教学、项目式教学,将创作方法论融入到专业实践之中。同时,还需推动跨学科整合,尤其是与新闻传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以拓宽学科边界。她认为,影像早已突破传统摄影媒介的材料与空间局限,内容主题更趋广泛,表达形式日益多元,需在摄影语言的本体特征与当代艺术的跨媒介观念之间寻求平衡。她的观点展现出影像学科的当代表达张力与结构革新方向。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希锦的发言题目为《新技术视域下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构》。

  徐希锦结合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现实,论述了设立摄影与影像学学科的必要性。提出学术型与专业型摄影与影像学硕士/博士课程体系构成,因媒介融合和数智时代的到来,摄影与影像学可实行“1+X”(即摄影+跨领域专项)课程体系。并详细分析了摄影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在课程设置上需涵盖技术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体系及跨领域专项模块,以培养既具深厚理论基础又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生成式 AI 技术重构图像创作疆域的当下,技术革新背景下的摄影学科迭代与理论范式重塑,亟需成为学界聚焦的核心命题。此外,他通过对比国外高等摄影教育的培养路径,提出中国的摄影教育应在坚守人文精神的同时拥抱技术创新,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回应时代变化,提升学科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明确摄影作为现代独立学科的重要地位。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邵大浪的发言题目为《关于摄影与影像学学科的几点认识》。

  邵大浪认为,尽管摄影技术早已广泛融入社会生活,但高等摄影教育却陷入收缩危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独立的一级学科地位,导致体系碎片化、师资不足、边界模糊。他指出,摄影与影像学已具备成为一级学科的充分条件,包括明确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持续的社会需求。为推动学科独立发展,他提出五项关键路径:一是参照国际标准,确立学科定位;二是强化社会服务,突出其在国家叙事中的作用;三是深化本体与前沿研究,涵盖AI影像等新兴领域;四是优化人才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五是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创办专业期刊与研究机构。他认为只有摆脱依附性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科生态,摄影教育方能实现真正转型,回应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

  《科普时报》二级摄影师季春红的发言题目为《在AI时代摄影知识体系如何梳理和延伸》。

  季春红从行业新变化切入,聚焦AI技术对新闻摄影行业的影响与变革展开讨论。他指出AI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新闻摄影行业,推动其从传统拍摄向全媒体产品制作的系统性变革。航拍无人机、AI生成技术已深度融入采编流程:无人机实现360度全景拍摄、AI技术优化图片编辑、根据关键词自动生成图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然而,这一转型也伴生新的挑战:由于底层影像数据量投喂量的不同,使得AI生成的图片内容也存在着文化偏差;版权管理和真实性验证也更为复杂。因此,面对技术变革,行业亟需加强跨学科协作,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以优化AI训练素材的多样性,同时在提升效率与坚守新闻真实性之间寻求平衡。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镇主持。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杨莉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影像主权与学科新生:为什么摄影与影像学应当成为一级学科?》。

  杨莉莉基于艺术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背景,深入阐释了确立中国影像主权的迫切性及其实现路径。她指出,在全球信息战中视觉内容日益关键,独立的视觉学科体系的缺失将削弱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并警示当前AI图像生成训练数据多源自西方,其隐含价值观正在影响本土影像创作,文化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她建议从技术、艺术、传播、社会四个维度重构学科体系,推动与计算机科学、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发展如“视觉口述史”、“AI艺术疗愈”等交叉研究;同时加强本土视觉数据库建设,保障AI训练的文化安全。她还提出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系统建设教材与期刊,搭建自主的学术平台。杨老师认为,影像主权的实现必须依托摄影与影像学科的系统升级与制度建构,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以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和文化话语权方面的竞争力。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辉的发言题目为《新时代高等摄影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为例》。

  张辉围绕新时代摄影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展开,提出当前摄影专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与时代发展脱节、专业划分过于单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他提供了一系列具体数据,展示了AI技术对影像领域的巨大冲击,指出传统摄影教育亟待转型升级。针对这些问题,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通过项目驱动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探索构建艺科融合、时代需求导向、项目实践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帝陵雕塑艺术的数字赋能与创新传播”及国家艺术基金“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等实践项目,以及加强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积极培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影像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与社会需求。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曹颋的发言题目为《关于摄影教育的一点认识》。

  曹颋认为“摄影与影像学”的核心在于“影像学”这一概念。他首先谈及这一概念下属的“医学影像学”和“传统影像学”二者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人才方面的相似性;并提到AI影像与摄影关系的讨论,应当建立在狭义摄影与广义影像实践的概念辨析上,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影像采集手段出现,也让“影像学”的概念尤为突显。曹颋进而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与视听传媒学院合并为“影像传媒学院”的这一实践出发,主张学科建设应坚持守正创新,实现跨学科整合、技术与艺术并重,推动从纯艺术教育转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他提出影像教育应回应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就业导向,课程内容涵盖新技术应用,并强化学生的人文基础与实践能力。最后,他总结影像学的发展应立足于“跨学科融合、技术艺术双轨驱动、人文价值根基、产业实践导向”四个维度,最终建构与新时代媒介现实相适应的新影像教育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朱炯的发言题目为《影像的学科交叉性特点解析》。

  朱炯谈及摄影作为二级学科分散于美术与书法、戏剧影视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下,因学科归属混乱,导致不同高校学生培养方向与结果差异大的问题,以及学生就业等诸多现实困境。例如,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专业从属美术与书法,不符合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机构招聘的学科目录,有时连初试都无法进入。她认为,摄影本质上是科学与艺术交汇的产物,其核心不仅在于视觉表现,更在于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因而主张将摄影与影像学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其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她主张学科发展应融合作为科学的、作为社会的,以及作为艺术的三个面向的摄影。技术作为摄影的本源,要如何应对快速迭代的数字影像技术在教育中的不足,并打通其与传统化学影像技术的关系;社会的影像生产和运用则要求从大人文的角度,涵盖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等学科进行课程整合;作为艺术的影像是一切技术的手段,同样需要一切学科的连接。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董冬的发言题目为《人工智能时代摄影的迭代发展》。

  董冬以人工智能时代下摄影教育的变革为核心,结合其在北京服装学院摄影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强调摄影学科的建设应融合技术与艺术,注重项目实践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面对人工智能对图像领域的冲击,摄影不会被取代,而是经历从“机械造像”到“数字造像”的迭代,AI可能替代摄影的娱乐性和消费性应用,但功能性的摄影仍不可替代。因此,北服重构了摄影专业的培养方案,围绕“技术”、“创意”、“材料”三大关键词重塑课程体系。在他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贯穿数字影像的采集、呈现与素材重组,架构起理论类、商业类和跨学科的培养体系,建立数字色彩应用研究中心与人工智能影像项目研究组,联合头部企业进行前沿技术研究,以项目的形式推动产学研结合。面对“黑箱”运算与“涌现性”,董冬主张摄影教育应引导学生随科技发展期来理解AI、建立起AI工具的工作流程,使用AI构建学生的学习体系,利用技术拓展摄影创作的可能性。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张宗伟的发言题目为《关于推进“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张宗伟从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的关停与转型出发,谈及摄影与影像学的学科建设。他指出,中传摄影专业的关停并转反映出摄影在高校学科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摄影常被视为新闻与传媒、戏剧与影视、美术与设计等的附属学科,缺乏学科独立性,导致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中学生向上发展渠道闭塞。学校目前正积极建设“智能影像艺术”等新专业方向,课程基于技术、艺术与人文的融合,然而专业转型同样带来巨大挑战:教师队伍面临课程体系重构与技术转型的巨大压力,课程融入项目制的实践要求教师具有拉动项目的能力。在谈及摄影的本体时,张宗伟认为摄影的媒介属性导致其更易变动融合、产生新的形态,也因此更需明确其影像本体。他以自己正在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例,强调摄影在新时代宣传思想中的价值,并希望摄影与影像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建立能够为摄影教育发展赢得新的生机。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帅的发言题目为《由外而内:基于AI背景摄影知识体系梳理的几点思考》。

  王帅基于自身从油画到摄影再到科技艺术的学科经历,“由外而内”重新审视摄影这一媒介及其教育路径。她首先通过埃杰顿的频闪技术和杰夫·沃尔的作品,强调摄影技术不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技术背后的思维与批判性的思考;随后通过当代艺术中屏幕影像与生成图像作品,提示摄影在当下已进入跨学科、跨媒介的复合语境,亟需重塑摄影的媒介认知。借用“特修斯之船”比喻摄影的身份问题,关键在于分离摄影的“可变”与“不可变”。当下图像捕捉方式的变化让摄影的在场性被剥夺,媒介的跨学科特征越发显著,摄影作为艺术媒介正不断遭受提问。这一变动的背景下,王帅指出当前的摄影教育囿于单一的摄影思维,停留在“可描述内容”的生产逻辑中,缺乏对媒介自身的理解与批判。她提出摄影教育不应当停留在学科内部日渐狭隘的讨论中,而应当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复合能力与对媒介的逻辑思维,以应对AIGC出现后想象力、独创力与对现实理解能力的缺失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邵文欢的发言题目为《AI浪潮下摄影知识体系的重构》。

  邵文欢指出,AI为摄影领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与潜在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一双重境遇,他认为首要任务是深入探求并坚守AI无法替代的“摄影性”。为此,他着重从摄影性本质、技术边界以及创作者的主体性三个维度,分析了AI对摄影传统观念与创作实践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他尤其强调,摄影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主体性及其与物理的现实世界进行深度互动的不可替代性,并明确指出摄影的核心能力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的核心能力,AI也并非是人类终极目的。基于此,邵文欢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应溯源并强化摄影内核和与身体体验的关联,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不受AI技术宰制。坚守摄影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切体验精神,以及作品的风格化与原创性;并通过紧扣摄影内核的跨媒介融合能力训练,培养以人为主体的新型“视觉创造者”,重构摄影知识体系,以适应并引领AI时代的发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敖国兴的发言题目为《关于“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

  敖国兴围绕AI时代摄影知识体系的重构与延伸、摄影与影像的分类体系及分类研究、摄影与影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辨析,以及硕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四个方面展开发言。他指出,摄影学科的知识体系已历经从化学、数字、算法三个阶段的深刻演化,核心技术的更迭不断推进其理论与审美方式的边界拓展。在AI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摄影教育的知识重心已从技术熟练度转向创造力培养,应积极纳入计算摄影和生成式AI等新技术,培养人机协同创新能力,扩展摄影理论边界至计算影像和沉浸艺术等领域。他强调,建立科学合理的摄影与影像分类体系至关重要,需兼顾传统类别与新兴形态,并引入跨维度分类视角。此外,敖国兴详细分析了摄影与美术学、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和设计学的关系,主张摄影与影像学应突出自身综合性和独立性,并与相关学科明确分工、协作互补。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建议学术型硕博应强调理论研究与科研训练,而专业型硕博则以创作实践与行业应用为核心,构建跨学科、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刘阳的发言题目为《创口与窗口:摄影本科到研究生培养探讨》。

  刘阳以“创口”与“窗口”为隐喻,提出了对当前摄影教育困境的现实思考。她认为摄影教育的问题并非源自摄影本身,而是由外部环境等因素所带来的结构性创伤。在招生方面,摄影被归入造型类统考的方式,导致生源质量低,学生大多为调剂,缺乏兴趣与专业基础。在学生就业方面,因经济形势与评价标准的关系,毕业生就业数据不佳,学生本身也表现出低就业意愿。在教学层面,她指出专业课程设置受师资限制严重,缺乏有效的聘用机制与多元化教学内容,创作教学与当代艺术教育也面临表达空间的压缩。相比之下,民办本科与专科摄影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反而呈现积极趋势。就研究生而言,其对摄影热情更高、文化素养更强,培养过程中实践机会也更多。刘阳建议摄影教育的发展应建构重基础、强理论、多技能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带“教”,以创作带“学”,通过联合培养、第二课堂、实习要求等方式拓展教学资源,真正回应摄影教育当下的危机与转型需求。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贾方的发言题目为《AI时代:摄影专业如何找准定位与推动教学改革》。

  贾方指出当前摄影专业面临社会泛娱乐化与院校内过度艺术化的割裂状态,造成社会对摄影认知的误解与专业定位的模糊。他主张以“影像工程化”为突破口,以摄影的实证性、信息性特征为基础,通过融合摄影技术与数智影像工程、影像传播、艺术人文三个维度建立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摄影专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导向。贾方分享了南艺摄影系在专业转型中的实践探索,提出通过明确的工程项目和田野调查方法,强化学生对摄影技术本质与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明确专业定位,推动摄影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戴菲的发言题目为《我们怎么把摄影做成一级学科?——教育强国背景下摄影学一级学科增设的规划与发展》。

  戴菲聚焦于摄影学科如何顺应国家战略,提出以主动而非被动的方式谋划学科建设。他强调摄影学科建设要明确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以经济为核心导向,通过服务手机影像产业、推动影像文化传播,积极融入经济与文化建设。同时,戴菲提出应大力发展红色摄影和大众美育摄影,明确摄影在民生与环境战略中的宣传作用,并强调风光和文旅摄影对区域经济的实际推动作用。在学科自身建设方面,他主张强化跨学科意识、机遇意识和政策意识,建立统一的高校展赛机制,创办摄影学术期刊和建立教师委员会,构筑稳定的学科发展生态系统,推动摄影顺利成为一级学科。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胡晓阳的发言题目为《关于摄影与影像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

  胡晓阳从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建设的双重路径出发,探讨“摄影与影像学”体系建构的可行性。他指出当前摄影教育出现“两极化”趋势:传统本科摄影专业萎缩,而跨学科影像应用迅速扩张,反映出学科定位与时代发展的错位。他提出两条主要发展路径:一是在艺术学门类下整合摄影、跨媒体艺术、科技艺术等专业学位领域,设立独立专业学位“摄影与影像”类别;二是在“交叉学科”门类下,以影像学为学科内核,融合法学、历史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中的相关学科,设立“摄影与影像学”一级学科。前者重在整合现有资源,后者则强调融合创新,但均需解决学科边界与内核问题。在实施层面,他建议组建学科筹建联盟,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开展试点建设,积极开展跨学科协作,并通过学术期刊的转型升格,夯实理论研究基础。胡晓阳认为,当前虽面临挑战,但在数字影像技术革命与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双重推动下,建成具有自主体系的摄影与影像学科仍前景可期。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史民峰的发言题目为《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构的教育思考》。

  史民峰从摄影与影像、摄影教育和摄影学科建构三个层面展开讨论。他指出,当今手机与AI技术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影像的生产、存储与传播,标志着摄影媒介的历史性变革。当前的摄影专业发展困境,主要受限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一是生源入口,摄影专业考生归于美术联考。二是受美术学学科归属限制,高校摄影教育难以突破求变,进入数媒等新兴领域。在教育内容上,他提出在屏幕时代下,重新激活传统影像制作技术能够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对于学科的建构,史民峰借威廉·弗卢塞尔的论述提出三个维度:一是摄影作为“光迹档案”的本体论;二是包含从银盐化学到数字算法的知识谱系;三是处理当代社交媒体带来的图像爆炸的问题。他主张确立摄影的跨学科融合属性,改变传统艺术院校重实践轻理论、综合大学将摄影其碎片化归入传播/美术系的现状。如何整合美术学、新闻传播学、影视学等跨学科视角下的摄影,成为摄影与影像学建构的关键,而“摄影真实之上还有什么”则作为当代摄影探索的核心命题。

  会议最后,李树峰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丰富成果,认为专家们提出的观点体现出多角度、多维度的理性思考与深入探索,形成了建设“摄影与影像学”学科的扎实共识。

  李树峰提出,当前学科建设工作需要系统推进,需借鉴相关学科建设的经验,依靠扎实的理论成果和充分的学术准备,逐步在学界展示摄影学科的独立性与系统性。本次研讨会是“摄影与影像学”一级学科建设工作的预热,后续中国摄影家协会将举行更大规模和范围的论证与动员,进一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他希望与会专家和摄影史论学者积极投入,通过出版相关著作、梳理学术资源、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形成系统而充分的学术支持。李树峰最后表示,摄影界历代前贤都尽了他们所处时代赋予的摄影教育责任,而“摄影与影像学”一级学科建设是一项时代赋予摄影界的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全体摄影人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以坚定信心和积极姿态共同参与学科建设,推动中国摄影与影像教育和视觉文化研究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与会专家合影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