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融”与“共生” 中国媒体融合进程与创新实践

2024-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对于媒介形态、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区域的影响也有新突破,这也在不断重塑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智能传播生态。

  AIGC为人机融合赋能,以人机互动创新内容生产与传播。AIGC目前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媒体已经开始布局。一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已经开始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搭建平台并制定行业标准,为AIGC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AIGC已经在内容采编、内容审核、内容播出等多个场景中开始拓展,以人机交互方式来创新生产内容,其中以智能媒介为载体的自动化文本生产具有实时性、动态性等特征,而虚拟数字人的泛化应用更是加速了媒介的生成式转型。

  从“永久在线”转向“永久在场”,智能媒体融合的视听传播场景化成为新常态。在视听传播领域,人类的听觉与视觉被全面激活。一方面,视听媒介的陪伴性特征凸显,时空场景融合促进视听内容与用户日常生活形成强联结,网络视频已经覆盖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全时段、全场景,而主流媒体也将内容精准匹配到不同时段,用户与内容形成强连接。调查显示,刷短视频已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八成用户在通勤场景中有收听音频的习惯。另一方面,视听媒体平台呈现交错性,以媒介场景融合与互动构建人、媒介、社会的多维融合生态。其中,“短视频+直播”“短视频+电商”“短视频+政务”“短视频+社交”“短视频+知识”等形式出现,双向拓展了传统视听媒体与短视频的功能属性,即从信息功能、娱乐功能转向工具化、知识化与社会化功能。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401/t20240107_5726274.shtml

  尽管当前阶段国内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明确了一些可行的路径和方法,但随着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传播生态仍将持续改变,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仍任重道远。报业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新征途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形成突破:

  做好战略规划。报业在推进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时,应始终坚持系统性思维、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从全局出发将国家战略、行业规划转换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行动计划;应明确创新主体地位,让权威、专业、原创、精品内容稳居产业创新价值链的顶端。

  树立产品思维。互联网传播的产品力建设,应重点在内容的选题价值、视觉体验、交互友好性、表达方式、品牌调性等方面精耕细作,此外,还应在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安全性、兼容性、稳定性、用户体验、可量化数据、个性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用心打磨。

  强化精细运营。在抓好基础运营,保证线上内容足量按时更新外,应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适配细分市场和目标用户,通过算法匹配,及时跟进反馈用户需求,及时优化,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精准化服务。

  建设创新型队伍。除了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升组织内部的创新接纳度和风险包容度外,应确立创新业务的组织位势,缩短创新业务的决策路径,构建与新业务相匹配的绩效考评和人才激励体系,同时,应破除来自于“人”的创新障碍。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401/t20240107_5726275.shtml

  激活共通情感价值,挖掘社交传播动能。聚焦人类共通情感,增加视听产品的社交、互动属性是打造国际传播IP的有效途径。“中国好故事”数据库聚力以“动画里的中国”国际传播系列动画为代表的IP化策略,满足了沉浸圈层、热衷理想人设与文化跨界的“Z世代”内容需求,扩大内容产品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展现了IP化作为国际传播宏观策略的重要价值。

  硬核内容“软”着陆,小叙事传递大文化。数据库在中国形象传播过程中,将海外受众眼中偏硬核、枯燥的政策性议题等内容“软”落地,增强中国故事的可看性。“动画里的中国”系列动画在打造《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时,为将“中外文化的对接与比较”这一思路具象化,对镜头语言、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叙事方式、数据案例等要素进行了“软化”处理,同时,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作为表达文化融合观念背后的底层逻辑,提升了咖啡作为桥接中外文化的哲学厚度,也扩大了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议题范围。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不能困囿于概念解读,而要在具体实践中用创新平台赋能国际传播。“中国好故事”数据库实现形态创新与策略革新,用大数据挖掘中国故事,用共情内容做具象化诠释,凭借其独有的“4I模式”助力国际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为大数据时代全媒体国际传播跨界融合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401/t20240107_5726276.shtml

  构建“全要素调配”“全主体连接”“全周期运营”和“全维度分析”的传播体系。多媒体素材采集需要考虑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搜寻问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需要转型为“全能型记者”,基本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与摄像、录音及编辑等全媒体采访报道技能。企业应具备“产品”思维,将融合产品与细分产品相结合,注重用户群体的运营,增强用户与企业媒体平台之间的黏性。

  以技术为支撑,完善媒体数据资源库,引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迭代革新提供了多库储备的数据资源支撑。企业应注重建设包括宣传队伍库、媒体资源库、新闻素材库、宣传成果库、媒体资料库在内的数据库。此外,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最新的媒介技术之一。企业可以通过飞书等内部协同共享工具接入ChatGPT,或者将ChatGPT用于内部的客服机器人,准确识别企业的媒体宣发需求和应用场景。同时,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向ChatGPT“投喂”特定的专业数据,形成服务于企业垂直领域的内容生成工具。

  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企业的组织融合趋向扁平化,并逐渐形成网络型的项目化管理组织。例如,搭建“两个中心,一家公司”的企业融合媒体组织架构,包括集团融媒体中心、集团媒体公司以及子分公司融媒体中心。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401/t20240107_5726277.shtml

  华文媒体主动应变,积极向新媒体方向发展,根据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重组集团架构,建立符合新媒体运作规律的公司实体,从而在开拓新媒体市场中取得了良好回报。如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创设网络媒体,建立了跨媒体传播的综合性平台,是迄今为止人们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东南亚华人的权威信息渠道。一些有实力的华文媒体应用新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技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旗下《联合早报》《新明日报》)与华为合作,从多方面着手推进数字转型,提供云平台服务,朝智媒体、大数据信息发布和个性化算法方向发展。在美国,《侨报》实现媒体融合,不仅建立了网站,而且加快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建设,建立跨媒体传播的综合性平台,集报纸、手机、网络于一体,打造出适应新时代新受众需求的媒体航母,为华人提供新媒体信息服务。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海外华文传媒经过转型,逐渐形成了网络化、全球化、跨媒体化的新现象。传播全球化展现了海外华文媒体从单媒体到多媒体的内涵扩展。一是单种媒体密度的提高,信息传播更加密集,表现为扩版和内容的丰富性。二是从过去的单一媒体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媒体共存互动的局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现象,特别是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成熟,使得华文媒体可以突破国界、地域等方面的局限,实现跨区域传播。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401/t20240107_5726278.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