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数字治理生态 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3-08-09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刊推出系列文章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权威解读。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这既是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保障。

  充分认识数字治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字治理生态是以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为准则,由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制度规则、标准规范等组成的相互衔接配套的规则体系。通过有效的数字治理,释放数字生产力潜能,防范数字化风险,是数字中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数字治理生态是推动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基础保障。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如何顺应数字经济平台化、生态化发展趋势,为平台企业持续创新、引领发展、创造就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解决市场垄断、无序竞争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技术创新发展预留空间,为经济社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筑牢基础;如何对技术发展趋利避害,弥合数字鸿沟,让亿万人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成为一项重大的时代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完善治理规则,破除新技术新业态制约瓶颈,为数字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治理生态是防范数字化风险的必然要求。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风险挑战,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当前,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安全漏洞、勒索病毒、数据泄露、个人数据过度采集、网络诈骗等安全威胁日益突出,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带来信息茧房、算法歧视、伦理道德等新的安全隐患,筑牢底线、规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构建治理体系,防范数字化风险,以安全合规促进高质量发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

  数字治理生态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数字治理是数字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内容新领域。数字技术创新活跃、交叉融合、广泛渗透,带来安全可靠、透明公开、隐私保护、公平公正、责任分担等安全与伦理问题,数字治理与现实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衍生出不同向度的价值判断与合理性诉求,治理对象动态多变、问题错综复杂、治理目标多元,人类活动需求的多样性、数字技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数字治理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推进治理方式变革,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形成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规则体系。

  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

  (来源:《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统筹平衡数字治理生态建设的主要关系

  当前,我国数字化建设步入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新阶段。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要统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发展和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坚守安全底线的发展,才是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科学的发展。源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安全,才是更为根本的安全。要守住安全底线,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动安全与发展协调一致、齐头并进。

  效率和公平。要找准效率提升与公平正义的平衡点,构建公平竞争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垄断、无序竞争等利益分配失衡问题,处理好各类市场主体利益关系,做大数字经济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确保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活力和秩序。要注重平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坚持包容审慎原则,既鼓励创新,在充满不确定性领域,留足试错和创新空间,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做到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

  技术和伦理。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伦理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内和国际。要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改革,以国内成熟的数字治理规则为国际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从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整体和重点。数字治理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整体推进、统筹兼顾,注重数字治理各要素各环节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住制度规则的重点内容、关键要素、薄弱环节,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

  全面落实数字治理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 

  加强数字治理生态建设,要厚植创新创造土壤,构建规范有序的环境,坚持发展和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营造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治理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践证明,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进入新时代,我国紧紧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着力建立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健全数字经济法治规则、划定网络安全法律红线、完善网络生态治理规范,先后制定出台了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法律,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我国数字领域立法统筹不够有力,部分法律法规存在条文交叉重叠问题,缺乏体系化和系统性设计,有的执法依据不足,给依法履职带来困扰。

  《规划》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要从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兼顾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做好立法统筹,构建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要顺应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健全技术治理规则,及时制定、修订相关立法,探索研究新技术应用的专门性立法,开展技术算法规制、标准制定、安全评估审查和伦理论证等工作。要健全平台经济法律制度规范,完善反垄断配套法规规则,加强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期性。要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数据分级分类保护、数据安全评估认证、个人信息合规审计等安全制度,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构建技术标准体系。近年来,我国加大信息安全标准制修订力度,推动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聚焦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规范数据流通交易,标准化在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逐步显现。我们也要看到,技术迭代及新应用不断涌现,相关标准供给数量与质量落后于技术应用实践,也使许多标准过时较快,造成需求缺口与相对过剩并存的状态。

  《规划》提出,“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要紧跟国内外数字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加强标准顶层设计,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分析标准需求,查找标准短板,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明确体系构成,突出关键领域,建立健全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统一协调、衔接配套、务实有效的技术标准体系。要制定关键技术标准,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在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要研制应用标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推行跨行业跨领域产业融合标准,以标准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变革与新产品新业态发展。要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标准,制定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以及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安全标准,提升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要主动参与数字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深化标准化合作,前瞻布局标准必要专利,积极贡献中国技术方案。

  提升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相继出台,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当前,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规则逐步细化,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查处,推动市场竞争秩序不断优化。我们也要看到,平台企业拥有技术和数据优势,具有创新速度快、用户规模大、业态模式复杂等特点,政府传统监管方式跟不上技术创新速度,容易导致制度规则滞后、缺失和监管失灵;平台存在内容安全、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算法歧视、隐私侵犯、数据安全等多重风险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面向综合性治理目标,平衡发展、安全、效率、公平等原则具有很大难度。亟待在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构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的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模式。

  《规划》提出,“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要发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在管网治网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完善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要优化监管方式,落实常态化监管,完善预防性监管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升综合监管效能,通过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手段,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要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明晰企业合规边界,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完善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参与、协同高效、共治共赢的数字治理模式。

  净化网络空间。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饭圈”乱象、网络水军、流量造假、网络谣言、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网络“黑公关”、网络淫秽色情等突出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网络文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网络生态明显优化。我们也要看到,一些错误思潮、低俗文化、落后观念等在网上时有传播,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违法违规问题仍然突出,亟待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提升网民文化素养。

  《规划》提出,“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要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清朗”、“净网”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乱象,严防违法违规信息生产传播,维护广大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持续净化网络空间。要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教育,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用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滋养人心、滋养社会,营造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的良好氛围。

  李颖新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