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热梗引爆全民语言狂欢

2025-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5月10日,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拉开帷幕,凭借高上座率与网络热度迅速成为现象级体育事件。这场由13个地级市组队而成的足球赛事,将为期7个月,不仅在赛场上激烈角逐,更在赛场外掀起了全民语言狂欢。据统计,联赛前三轮吸引了近19.57万观众,单场比赛观众达30823人,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突破9亿次。“苏超”的火爆不仅源于足球竞技本身,更得益于赛场内外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如“南哥之争”“太湖三傻”“吊州守卫战”等。这些热梗融合了幽默、夸张和地方文化元素,颠覆了传统体育赛事的传播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景观,成为数字时代语言创新的典范。

  热梗的语言生成与传播机制

  “苏超”一词源于“江苏”与“超级联赛”的缩略,戏仿苏格兰超级联赛的赛制,幽默地“拔高”了地方赛事的地位。这种语言策略契合道金斯的迷因理论,即通过“复制与变异”实现文化传播。缩略与戏仿赋予“苏超”以简洁性与高辨识度,激发了网友参与的热情。例如,“南哥之争”将南京和南通拟人化为“南哥”,通过亲昵称呼增强了亲和力。据报道,南通自称“南哥”后,引发了南京粉丝的反驳,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南京才是真南哥”的热议,展现了城市间的友好竞争。热梗作为语言迷因,通过简洁结构和区域化改编,快速适应不同受众,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快速传播。

  “苏超”的热梗充满戏谑与自嘲的语言风格,展现了江苏人民幽默豁达的性格。常州队四战皆负,排名垫底,网友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对其调侃,从“吊州”到“巾州”,到“丨州”,再到“0州”,通过删减城市名称笔画来形成诙谐表达。这种调侃不仅未引发抵触,反而被当地民众接受,进一步推动了传播。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口号,则以夸张和反讽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友谊叙事,制造出强烈的反差感。“江苏省会在哪?”“这不正在比吗!”这种江苏人自嘲省内城市互不服气、“貌合神离”的幽默,折射出苏南、苏中、苏北在竞争中砥砺成长的区域特性。“苏超”热梗以戏谑方式放大了这种内生张力,不仅彰显了江苏城市间竞合并存的文化特质,还通过语言狂欢激发了地方认同与集体活力。

  与之类似的,“太湖三傻”是对无锡、苏州、常州三市三轮比赛后积分垫底这一成绩的夸张描述。“苏锡常”经济前三强,在足球比赛上却垫底。“吊州守卫战”,则以战争隐喻反讽常州球迷的“主场捍卫”热情。这些热梗运用夸张与反讽,放大地方特色与球迷情绪,符合网络语言“以小见大”的表达逻辑。同时,它们通过违反常规语义预期,制造认知偏差,从而吸引受众注意力,激发解码乐趣。这种语言策略在社交媒体的快节奏传播中尤为有效。

  “苏超”热梗还深度融合了江苏地域文化,方言、美食、历史典故都成为了造梗素材。南京对阵无锡的比赛被喻为“盐水鸭vs水蜜桃”的“盐糖大战”,衍生出“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的趣味“惩罚”。盐水鸭和水蜜桃分别是南京与无锡的特色美食与特产,将其融入比赛梗中,既凸显了两地的地域特色,又通过语言的幽默转化,让比赛增添了趣味性。徐州与宿迁的对战被赋予“楚汉千年争霸”的历史叙事,源于两地分别是刘邦与项羽的故里。历史典故与现代足球赛事结合,创造出富有文化底蕴的热梗。这些地方化叙事增强了赛事的趣味性和文化吸引力。

  热梗的语用功能与社会意义

  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也是“苏超”爆火的一大热点。江苏各市官媒积极下场“玩梗”,与民间网友形成良好互动,放大了这一热梗效应。南京发布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为标题、各地商场大屏轮番播出的应援语录,文旅部门通过AI形象和海报加入“内斗”,提升了热梗的传播力。这些热梗还强化了地域认同,尽管看起来充满“互呛”“内斗”的戏谑表达,实则是各地积极展现城市个性的载体。

  如“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等,从调侃演变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民众在玩梗中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并在互动中形成了更紧密的文化联结。这些热梗超越语言游戏本身,成为区域文化研究的鲜活文本,揭示城市个性与集体意识的交织。通过幽默、夸张与反讽,热梗打破严肃的体育叙事,创造了“全民狂欢”的语言场域。这种语言狂欢又通过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将地方赛事转化为全国话题。

  “苏超”热梗也吸引了大量非球迷的关注,让足球运动摆脱了专业性门槛的限制,成为全民娱乐的盛宴,拉动了13个城市的文旅消费和经济增长。十多万名球迷涌入各个主场城市,其中不乏此前对足球兴趣寥寥的观众。他们因热梗走进球场,感受足球氛围,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足球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苏超”热梗带来的流量成功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联赛推动了旅游热潮,如端午假期主场城市异地文旅消费增长14.63%。常州推出了“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连云港凭门票免景区门票,带动酒店预订量增长29%,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突破2万单。赛事还吸引了多家赞助商,预计整个赛季将带来超30亿元的经济效益。各地文旅部门紧抓赛事热潮,借助抖音短视频平台宣传本地文化,推出文创产品及景区免票、美食折扣等引流举措。可以说,热梗成为连接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的桥梁,形成了“体育+文旅”“体育+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苏超”网络热梗是语言创新的产物,也是数字时代社会连接与文化认同的缩影。它们通过谐音、戏仿与夸张,实现了快速传播,构建起全民狂欢场域,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情绪价值;通过幽默与调侃促进互动,强化了地域认同,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苏超”热梗不仅是体育赛事的副产品,更是语言狂欢与社会镜像的体现。“苏超”的爆火证明,赛事成功的秘诀往往在赛事之外,体育赛事可以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绝佳载体。江苏将历史、饮食、民俗等传统文化元素,以更鲜活的方式传递给新一代观众,满足了群众对于文化消费升级的需求,为地方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新思路,成就了体育惠民、文化润心、经济向好的共赢。“体育+”产业链的“破圈”之路值得研究与借鉴。

  (作者系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