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多元视角下的敦煌学研究

2025-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通讯员谢丹)8月16日,“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中国俗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开幕。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卓,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罗鹭分别致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郝春文、荣新江、副会长郑炳林、敦煌研究院原院长赵声良共同为《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第一辑、《传承与创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续编》以及《敦煌石窟写经生》新书揭幕。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敦煌研究院、台湾成功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海内外科研院所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敦煌藏经洞文献、石窟艺术、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及考古文化等展开研讨。
  大会报告阶段,荣新江以《法藏敦煌文献重新整理定名的新收获》为题,分享了敦煌文献整理的最新成果。赵声良探讨了藏经洞出土敦煌画的艺术成就,揭示了其在佛教艺术史中的独特价值。郑炳林从历史学角度分析了西汉敦煌郡的驻军与屯垦问题。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郑阿财在《弘法教化到劝善:从敦煌佛教文献看善书的发展》报告中,揭示佛教劝善文献如何从单纯的弘法工具逐步发展出独立的善书体系,为理解中国善书传统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屹在《斯坦因进出中国的路线与“木雕纹饰之路”》研究中,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梳理斯坦因考察活动的路线轨迹,并由此延伸出对丝绸之路“木雕纹饰”艺术传播路径的新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以高昌为中心,深入剖析唐代册封体制下的意识形态建构与文化政策特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教授波波娃通过解读唐高宗《天训》,揭示了唐初家训的政治文化内涵。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小荣在《〈维摩经〉:佛教文学生活化的典范》报告中深入剖析了这部重要佛教经典如何突破宗教文本的局限,实现文学性与生活化的完美融合。复旦大学教授张小艳对敦煌变文中的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为语言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敦煌研究院张先堂研究团队基于文献、考古与图像三重证据,系统研究了王园禄道士在清末民初重修莫高窟塑像的历史活动,为敦煌文物保护史提供了新认识。西华师范大学教授伏俊琏在《早期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写本文学研究方法刍议》报告中提出“写本文学研究方法”的新思路,实践层面通过具体写本还原文学历史语境,推动早期文学研究从“文本中心”转向“写本整体性”探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何剑平在《论敦煌本〈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对鸠摩罗什〈注维摩诘经〉条目的删略及成因——以〈法供养品〉为中心》报告中,通过版本的细致比对,系统考察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对鸠摩罗什注本的删略问题,特别聚焦于《法供养品》部分,揭示了文本删略的具体表现、规律特征及其背后的思想动因。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和明天会议上,与会学者将围绕敦煌写本、石窟壁画、丝绸之路历史、佛教文化传播等议题,通过专题讨论,推进多元视角下的敦煌学研究。
  本次活动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承办。
【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