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各位老师,再给我们讲一下你们是怎么认识文明交流互鉴的,或者是怎么构建中埃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
贾笑冰:从考古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讲,两个古老的文明它有共性,然后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实际上我们远隔千山万水,其实不同大于相同,但有些核心内容很像,比如宗教信仰在王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权和神权的结合,这和中国其实挺像——早期文明的时候。但是物质文化的面貌就完全不一样。但它也有近似的地方,因为我们虽然远隔千万里,但在中间有一个连接的通道,就是欧亚草原大通道。
有很多东西,比如我们都知道马牛羊这些东西,包括大麦小麦,还有冶金术,可能都是从西往东传。埃及也是一样,埃及的农业也不是本土起源的,它很多这种冶金的东西也不是本土起源的,所以两边有很多相似的东西。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讲,比较两个文明其实更多的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各自的这两个文明,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可能对我们指导我们人类社会往哪边走,是有意义的。这是从学术研究来讲。
从我们参与到这些工作的研究者当中,比如我们和埃及同事的接触,我们去埃及就会了解埃及的文化,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个事他们会这么想?他有他的文化背景。那么埃及的同事也会刚一开始觉得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慢慢接触多了,他理解了中国文化,他也就理解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对同样一个问题会跟他们有略微不同的想法,这就是增进互相了解。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我们合作者之间是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慢慢加深理解、加深了解,就不会有误解了。
比如同样一个事,我们说一句话也许在他们那来说是禁忌语,那他们说一个,我们也觉得应该是个禁忌语,互相就误会了。后来经过深入交流合作,大家互相了解之后,就不觉得是个事了,因为都知道他说这话不是真对我们有什么恶意,我们说这话也不是真对他们有什么恶意。这就是促进民心相通,有利于下一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我们人文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不仅仅是我们去研究它,而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现在两边的学者慢慢扩展到两边的人民群众。我们去埃及旅游,我们埃及的同事来中国参加会议,埃及的老百姓到中国来旅游,慢慢就理解了。理解了,很多事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