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26—27日,“面向未来的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诠释与历史叙事”全国青年学人论坛在河南大学举行。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河南大学高度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对于推动学术创新、培养跨学科人才有重要意义,希望借此次论坛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历史叙事的共生之道。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从“AI时代人文语义学的使命与担当”视角出发,从深度伪造、认知依赖和语义守护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在由“技”入“道”过程中人文内涵的不可或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孙江以“AI时代重提史学危机”为主题,认为在AI时代,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面临着危机,关键在于从此次危机中反躬自省,并针对史学危机的相关“症状”给出“处方”;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谢乃和从中国古典学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器道”关系出发,梳理了自近代以来学制改革中的经学和哲学之争以及中国古典学的价值;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马建标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关键词着眼,从历史语义学视角探讨了从清末民初开始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认知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锐从“人”与“政治”的复杂性方面明确了历史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褚金勇从人与人工智能语言生成的角度探讨了“文法”与“算法”的区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闵祥鹏从中国史学话语与伦理判断能力、历史价值判断和道德反思、中国史学的话语语义语境框架三个方面探究了中国史学话语体系中的伦理规范及其意义再生成问题。
论坛还设置了“人工智能与话语诠释”“历史叙事与语义学交叉” 两个分论坛。来自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文语义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闵祥鹏主持闭幕仪式,王锐作总结发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精准诠释话语、构建历史叙事,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此次全国青年学人论坛,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和青年学者的讨论,紧紧围绕“AI时代人文语义学的使命”“历史叙事的范式转型”“跨学科工具理性路径”等核心议题,涌现出如“文法到算法”“生成式AI与历史研究新路向”等前沿分析。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的平衡,推动“器道合一”的学术实践。
与会学者合影
该论坛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与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研究生院、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诠释与历史叙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