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翔 单雅琳:体育“赛点”何以引燃消费“热点”

2025-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消费行为和偏好对市场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逐渐从基本物质满足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品质生活体验以及个性化消费表达。在当前做强国内大循环和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下,如何精准把握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挖掘有效刺激消费的途径,成为经济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的火爆现象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生动且极具价值的案例。作为“体育+”融合发展的典型实践,“苏超”与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深度关联,展现了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的“文化符号建构—体验经济创新—产业生态联动”的实践路径。

  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特征 

  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在不同国家、地区及研究背景下存在差异。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至100美元之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收入中位数为基准,将中等收入群体界定为收入在中位数75%—200%之间的人群。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突破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30%。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其消费行为既体现经济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也因社会结构转型呈现独特的行为逻辑。整体而言,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中等收入群体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倾向于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在商品消费上,对品牌、质量、设计和环保等因素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在服务消费方面,突出表现为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支出占比不断增加。第二,注重消费体验与情感满足。在消费过程中,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创新性、能引发情感触动的项目让消费者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中等收入群体的热烈追捧。第三,消费决策理性化与个性化并存。在消费决策过程中,中等收入群体既会进行理性的信息搜集和比较,又注重个性化表达。在购买高价值商品时,他们会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专业测评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不同品牌和产品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权衡价格、质量、性能等因素后作出决策,且倾向于追求与众不同,通过消费来展现个人品位和独特个性。

  “苏超”如何激活中等收入群体消费 

  “苏超”联赛的火爆是多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振的结果,折射出中等收入群体在当前阶段的情感需求与消费升级的趋势。体育搭台,经济唱戏。“苏超”联赛通过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刺激效应,助力扩大内需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苏超”联赛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刺激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激发情感共鸣,提升消费意愿。根据行为经济学中的消费心理理论,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在消费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苏超”联赛通过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成功激发了中等收入群体对家乡城市的热爱与自豪感,这种情感共鸣转化为强烈的消费意愿。中等收入群体为了表达对家乡球队的支持,积极购买与球队相关的商品,如城市定制球衣、徽章、围巾等周边产品。此外,球迷还会在赛事期间选择到现场观赛,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消费。例如,南京队主场比赛时,五台山体育馆周边酒店在比赛日的入住率大幅提升,周边餐厅生意火爆,许多球迷会提前预订酒店和餐厅,享受观赛带来的全方位体验。

  第二,创新消费场景,拓展消费领域。“苏超”联赛在赛场周边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例如,通过设置美食广场,汇聚各地特色小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开设官方商店,售卖各类赛事周边商品,从传统的运动装备到创意十足的文化纪念品,吸引消费者购买;搭建球迷互动区,举办足球体验游戏、球星见面会等活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娱乐性。这些消费场景的构建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消费选择,满足了他们在观赛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各地围绕“苏超”联赛,积极整合文旅资源,推出一系列特色文旅线路与活动,实现了“赛事+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体验,还带动了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促进产业融合,扩大消费有效供给。从产业融合理论来看,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苏超”联赛的举办为文旅产业带来巨大流量,而文旅产业则为赛事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同时,赛事的火爆带动了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上游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因赛事需求增加产量、创新产品;中游赛事运营公司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提供更优质的观赛体验;下游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观众与消费者关注。此外,赛事还带动了裁判、医疗、安保、场馆运营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产品和服务。

  让体育赛事成为撬动消费的“杠杆” 

  “苏超”联赛的火爆表明,扩大内需不是简单刺激消费,而是深层次重构消费逻辑。当赛事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政策创新的试验田、市场活力的催化剂,其价值将超越竞技本身,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超级IP”。未来,若能在青训衔接、商业造血、区域辐射等方面持续突破,“苏超”有望为中国经济提供“以文化赋能消费、以消费驱动增长”的新范式,为扩大中国内需提供精彩的“助攻”。

  第一,注重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苏超”的成功证明,地域文化是消费场景创新的源头活水。各地可挖掘方言、民俗、美食等文化符号,将其嵌入赛事、文旅等消费场景。例如,贵州“村超”借民族特色突围,淄博烧烤凭诚信破圈,均是对本地文化基因的精准激活。

  第二,增强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政府需扮演“设计者”而非“主导者”角色,通过制度创新(如赛事风险基金、文旅补贴)和资源整合(如场馆活化、跨城合作),为市场主体创造消费场景。同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如成立独立联赛公司),避免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实现赛事的自我造血。

  第三,加快消费生态的立体构建。扩大内需应打破单一消费场景限制,构建“赛事+文旅+零售+科技”的复合生态。例如,北京首钢园将奥运场馆改造为运动休闲综合体,上海推出体育消费资源整合平台,均是通过场景融合释放消费潜力。“苏超”联赛“周周有热点、城城有故事”的内需增长引擎,正是这种生态思维的体现。

  第四,保持情感价值的持续运营。情感共鸣是当今时代消费黏性的核心。“苏超”将江苏“散装”文化转化为消费驱动力,如南京“盐水鸭”与无锡“水蜜桃”的对决,将城市符号嵌入赛事叙事,激发观众情感共鸣,使消费行为从单纯观赛升级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性消费。通过球迷共创、社区反哺等机制,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情感投资,有效提升复购率与品牌忠诚度,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问严锴(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