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涛:以小见小与两三星火

2025-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以前写文章的时候,有人总是强调要“以小见大”。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要求写作者从一个小切口进入,通过有逻辑的写作,到最后时刻提炼升华总结。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有意义。这说得对吗?对又不对。什么叫以小见大?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老师具体解释过什么是以小见大吗?恐怕并没有解释清楚。

  问题出在以小见大的“大”上。什么是大?多大才是大?以我的观察而言,这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到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学会。高考一结束,模式化的作文训练算是抛之脑后了,真正的写作又没有开始,关键的前提是专业化读书未做到有始有终,所以具体的写作很难做到以小见大。因为当你空洞地跟学生讲,“大”是思想、意蕴,“大”是洞见和深刻,但落实到写作层面却很难操作。

  所以,与其耳提面命地强调“以小见大”,还不如强调“以小见小”。小切口小问题,所见甚小,就只把那个“小”写清楚写具体。就像微观史的写法一样,一种病理切片你把它研究透彻了,这个切片中蕴含的意蕴读者想必也看明白了。“大”会抽象,“小”则具体,不是不要抽象,就像走路,别老想着快跑,会走路了总有一天可以健步如飞。

  何谓“以小见小”?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重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那就是“笑”。卡夫卡没有特别用力地写人物的笑容,他总是一笔带过,就算停留,文字也不太长。人物的笑声空洞而无面目,像是寒暄但又不是,让别人进退两难。如果把《城堡》中的“笑”梳理研究一下,如人物在何种语境之下“笑”?“笑”传递了何种效果?“笑”对推动故事叙述有何作用?我想,如果把这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并形成一篇文章,可读性会很高,标题就叫作《城堡中的笑》。

  我所谓的以小见小,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紧紧扣住那个小问题而言,不要去做无效的大引申。把《城堡》中的“笑”写清楚了,难道看文章的人还不会关联到这部小说的整体意蕴吗?以小见小有点类似打深井,朝着一个方向挖,千万不要在井口周围过度装修,花里胡哨而价值甚少。关键是如何发现小问题,然后产生一些小思考。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阅读训练,才可以练就寻找的眼光。

  我当然主张以小见大,不过在此之前要学会以小见小。“大”的前提是思想境界的提高,一般人能观察到“小”就不容易了,把这个看见的“小”用文字再现出来就更不容易,何况还要在毛坯房的基础上精装修,没有思想的加持根本办不到。只有先学会以小见小,才能达到以小见大的终极目标。

  举一个例子。如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愁”的作文。按照以小见大的思路,就是先写一己之愁,到最后上升到一群人或人类的愁,要把主题往上“拔一拔”,不然就是一己之小悲欢,显得不够廓大,最好在结尾提炼升华一下。我想,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这样写。这大概就是“以小见大”在中学作文阶段最常见的教法。但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阅历和经验能够支撑他“拔”上去吗?很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写作文的老师最好自己先创作一篇以小见大的作品,给学生作为案例来示范,我觉得可能还会有些效果,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就是学生写起来费劲,满纸空话,老师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能做的就是不能把空话和套话灌输在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之中,否则心灵过早荒漠化,等到了大学阶段,问题还是扔给了大学老师,那就很难纠正了。

  最近读了唐朝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颇有感触,诗曰:“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愁”如果非要以小见大,那真的就没法看了。张祜这种淡然的写法,余味悠长,把感觉留给了读诗的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千载之后亦不乏知音。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编辑:杨阳(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