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孙孟媛
7月26日,第十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论坛暨毛泽东思想论坛在威海举行。会议围绕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展开探讨,旨在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重大贡献。
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
研究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展现中国特点、彰显中国理念的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辛向阳表示,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安排等,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应坚持大历史观,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意蕴,站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历史长河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树立世界眼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阐释。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来斌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演进的学理视角,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他认为,毫不动摇坚持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与随时代创新性发展三者的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要求从中国实际提炼新理论、将中国经验升华为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且必须在具体语境中实现“本土化”跃升。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生态文明等领域走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正是这种跃升的实践形态,构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典范性。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体现在整体性判断和对中国特色的认识深化上。新时代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高度,体现在对其本质特征与文明溯源的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历史性超越
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土壤。基于此,与会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历史经验、时代价值、显著优势、制度架构提出一系列深刻观点。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理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与实践突破,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超越资本主导的丛林法则、引领人类走向共生法则主导的文明新形态上的历史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明对西方文明中物质与精神失衡的片面发展模式提出批判。他认为,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并超越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显著特点。“人文经济学”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通过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等实践,构建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的文明新形态,以此超越西方文明中“唯利是图”“物质优先”的局限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发展维度上对西方文明的历史性突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段光鹏表示,随着世界历史演进,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破除了西方中心论,丰富了现代化理论范式与学术话语,破解了西方现代化话术陷阱。
新质生产力命题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逻辑。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动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契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又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从学理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质的跃升的路径,通过生产力形态的创新,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理论与实践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余斌围绕人工智能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分析这种变革对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重塑。他认为,党的创新理论提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进规律,在适应和引领新生产方式、构建新型社会关系上实现的历史性超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从多维度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
学理化认识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重大时代课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康晓强认为,党的二十大以来,体系化学理化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重点,体系化侧重广度,学理化侧重深度,二者结合是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统一。体系化针对研究阐释的片面化、碎片化问题,学理化针对浮于表面、现象化问题。二者本质统一,体系化建构需学理化支撑,学理化推进以体系化为依托。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阐释,亟须从历史起点、理论逻辑结构、原创性贡献等角度着力。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邓纯东从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角度,探讨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抓手,通过支撑各项建设、守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了党的自身建设与领导能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研究员杨明伟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留下长期奋斗、必胜信心、老实勤恳、团结奋斗的精神遗产,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方法论与动力源。
“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历史支撑、价值基础和文化底气。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贺新元认为,“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生命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种“核聚变”式的结合,不仅打开了理论与实践创新空间,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更通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文化力量、掌握思想文化主动性,构成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蓝汉林对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系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方向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载体对文化主体性、国家主权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其规范与深度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薛广洲表示,应把握“相结合”从革命理论工具到本土化实践,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三层递进逻辑,以及源于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系统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指向。
南昌大学副校长陈始发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形成背景、实践成就及世界意义角度探讨了党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阐述了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法治保障、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成就,丰富了对世界人权发展道路多样性及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的认知。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山东大学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