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2025-05-06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者简介】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人民的最大政治和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光荣而崇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必须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之以恒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加强作风建设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强大武器
  党的作风同党的性质宗旨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版,第17页)。这一重大论断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党的作风同党的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党性是党风的内在根据,党风是党性的重要体现,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离,保持党的性质宗旨就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确保党的性质宗旨不受到侵蚀,使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是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种追求在长期发展奋斗中凝练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中国共产党人“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同上,第100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页)。党的性质宗旨要通过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体现出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并长期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途径。党的性质宗旨不是确立下来就能自动永久保持,党的初心使命不会自然而然地践行持续,而是要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持续和强化。尤其是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对此,我们党历来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毛泽东在领导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时,就创造性地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形成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优良作风的肇端。延安时期,我们党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主观主义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七大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鲜明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并要求全党牢牢坚持。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基于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新形势,我们党强调要警惕革命胜利后党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作风,未雨绸缪地提出“两个务必”,党中央明确提出“六条规定”,以上率下带动全党的作风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和新政权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作风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开展多次整党整风,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在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性质宗旨,不丧失自己的本质本色。
  作风建设是重大政治问题,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作风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65页)。这就是说,作风建设关乎党的理想信念,关乎党员干部的政治忠诚,直接关系党的政治建设成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责任,党的作风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人忘记了党的初心使命,动摇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背离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严重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感情。这些问题既是作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体现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淡薄的情况,尤其是作风问题同腐败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风腐联动的复杂格局,增加了清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难度,成为危及党长期执政的顽瘴痼疾。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把作风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驰而不息领导全党开展作风建设,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作风建设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在领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我革命问题,明确提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76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进一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指引。自我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是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壮士断腕、去腐生肌,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人亡政息”(《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88页)。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自我革命的重要路径,而且为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着眼于党内存在的杂质、毒素、毒瘤,教育和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就是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大胆破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是要不断提升全党的政治站位、思想水平、道德境界、执政本领,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旺盛生机活力。
  二、加强作风建设是筑牢党长期执政根基的关键举措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能否长期执政,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就是要抓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谁掌握了群众,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谁就能够赢得胜利。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7页)。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逐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深深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以强大的真理力量、正确的政策决策、优良的工作作风获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获得了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全国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获得了数万万人民群众的拥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85页)。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党领导国家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同样是因为获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以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赢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在坚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坚定如磐”(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合法性和最根本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天生的,不是其他什么人赐予的,而是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取得的。我们党从一开始就自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因为如此,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全力支持,形成了任何力量都难以摧毁的铜墙铁壁,建立了取得革命胜利、在全国执政的最有力基础。毛泽东提出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兵民是胜利之本,陈毅讲到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就不可能获得胜利,也就不可能成为在全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作风建设是跳出历史周期率、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任何政治力量的执政地位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自然持久的,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丧失了执政的根本合法性。历史上,多少执政者都是经过努力才获得执政地位的,但随着执政时间的持续,执政集团往往丧失夺取执政地位时的奋斗精神和自律自觉,陷入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悲惨结局。这就是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保持高度清醒。1945年7月,毛泽东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对历史周期率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他指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党始终在思索、一直在探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88页)。这两个答案内在一致、相互贯通,实现了人民监督和自我监督的有机结合、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的有效贯通。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正是因为对历史周期率有着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实践中,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精神和勇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以上率下,徙木立信,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制定并模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以新时代党风建设的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保持为人民长期执政的生机活力。
  作风建设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点举措。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随着执政时间的不断延长,执政环境的日益复杂,党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危及党长期执政的问题,一些党员甚至某些领导干部置党的初心使命于不顾,为了个人名利和地位升迁而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些恶劣的工作作风严重伤害党群干群关系。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大党独有难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党就会丧失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长期执政的基础就会动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版,第4页)。为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贯彻落实到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各方面,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
  三、加强作风建设是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应该体现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作风的要求,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同上)。这就是说,党的作风建设从来就不是无的放矢的,而是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特殊的实践指向性的。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为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服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确定的战略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功开创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庄严宣誓,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规定、最大优势和最根本的保证,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政治立场、发展方向和原则要求。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凸显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使它在充分吸收人类现代化发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严重缺陷,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作出了创造性探索。
  党风建设是确保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领导的重要保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不仅要体现在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规定的把握上,体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制定上,更要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要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对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执行过程中,体现到各级党员干部把党的意志贯彻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当中,体现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忠实执行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风建设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长期以来,我们党基于自觉的群众观点、对群众力量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并始终牢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确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彻底的人民立场,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牢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作风是党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人格力量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版,第3页)。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党的力量和能力的显示器和风向标,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评价我们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为判断标准和尺度的。为此,“各级党委特别是市县党委要把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常态化地抓,让老百姓可感可及”(同上,第48页),让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良好工作作风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