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叶剑英纪念园时指出,要结合党史宣传教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必须持续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作用,激活党史中的历史智慧与现实力量,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
筑牢信仰之基,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深入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必然,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不断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厚植党长期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补足精神之钙,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红色资源蕴含的崇高理想与中华民族崇气节、尚道义的传统精神血脉相连,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红色资源是革命文化的鲜活具象,凝结着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淬炼出的精神谱系。红色资源持续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深厚滋养与价值导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支撑,也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把稳思想之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要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底色,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回望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感悟先辈足迹中确立人生坐标,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将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
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为感悟初心使命提供生动具体的支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依托《复兴之路》等展览和中共一大会址、延安革命纪念地等场所开展教学,增强感召力与说服力,帮助受教育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同,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提振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党史学习教育是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抓手,为阐释历史价值提供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红色资源的价值诠释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我们从红色资源中挖掘历史渊源、升华时代价值,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强化理论武装的有力引擎,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推动红色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融合互促,就要将历史事实与党的理论融为一体,构建“史论结合、事理交融”的完整认知体系,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
常态化长效化
着力强化“物”的保护与研究,让红色资源在史料挖掘中“活”起来。规模庞大的红色遗存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必须深耕学术研究、推动阐释宣传,把史料转化为教材、现场转化为课堂,确保持续供给高质量的教育素材,让“红色家底”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着力推动“网”的创新与表达,让红色资源在技术赋能中“火”起来。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红色资源传播提供了全新场域。红色资源和党史中的智慧,应结合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在精进话语叙事和表现方式方面下足功夫,弥补传统展示方式的单向性和地域性。要打造“不闭馆”的网上展览、全景式VR体验区、云端“微党课”,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听、可看、可互动的沉浸式数字产品,延伸党史学习教育的辐射半径,让主旋律在网络空间占据“流量”高地。
着力引导“人”的感悟与践行,让红色资源在知行合一中“实”起来。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实践的现实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我们要推动红色资源运用和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日常、抓在经常,锚定“十五五”时期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检验学习成效,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