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科研领导力迅速提升

2025-1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中国正在崛起为全球高质量科学知识生产国之一,《自然》期刊官网近日发文称,在国际科研项目中扮演领导角色的中国科学家数量正在迅速增长。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项研究记录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团队合作领导力从西方国家向中国的显著转移。
  研究显示,在中美科研合作中,隶属于中国机构的团队负责人比例大幅增长。在与英国合作的研究项目中,中国科学家领导着一半以上的项目,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他们将与欧盟国家和美国科学家领导同样数量的科研项目。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向红军表示,这一预测与他观察到的情况相一致,尤其是在物理和工程等领域。但他补充说,中国需要加强在颠覆性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导能力,“因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原创性突破仍然很少”。
  为了了解科研领导力的变化趋势,研究人员提取了近600万份科学出版物的作者数据,重点分析了其中有关“作者贡献”的声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系教授詹姆斯·埃文斯(James Evans)说,如果出版物中缺少这样的陈述,研究团队可以通过新开发的模型,根据作者的经历、被引用的历史等来预测其领导角色。
  该研究将构思、设计和推动项目或对项目提供指导的研究人员归类为领导者;而学生以及提供技术支持和在指导下进行实验的人员被认为是追随者。在此基础上,埃文斯等人设计了两个指标来评估双边伙伴关系中科研领导力的变化——“领导份额”(lead share)和“领导溢价”(lead premium)。前者指的是某一特定国家的科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数,后者是领导者与追随者的比率。
  具体来看,中国在中美科研合作中的“领导份额”从2010年的30%上升至2023年的45%。然而,中国的“领导溢价”进展较为缓慢。2019年,中国的“领导份额”与英国持平,到2025—2027年可能与欧盟的“领导份额”持平,到2027—2028年将与美国的“领导份额”持平。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能源等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的科研领导力预计到2030年赶上美国。
  在半导体等核心技术的发展中,中国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挑战,例如,2022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升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向红军表示,解决这些结构性失衡问题是中国从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的关键,而持续的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埃文斯说,美国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不与中国科研人员合作而将中国挡在全球科学机遇的大门之外。然而,如果停止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项目上的合作,美国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中美合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比单打独斗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国在与许多融入全球学术界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建立了领导地位。2012—2025年间,中国拨款数十亿美元支持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肯尼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生。
  (龙豪/编译)
【编辑:王俊美(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