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文化活力 共建人文湾区

2025-1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天然具备文化融合的基因——广东的历史底蕴和创新活力、香港的国际化、澳门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人文湾区”的丰沃土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粤港澳大湾区确定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一。进一步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对外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依托共同文化根基

  丰富文化融合多元路径

  粤港澳三地文脉同根的历史纽带以及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共同经历,塑造了大湾区共同的人文精神。共建人文湾区,正是对粤港澳共同文化内核的提炼和升华。大湾区的文化价值体现为同时具备的三重文明属性: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前沿阵地、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试验平台、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价值的对话窗口。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文化+”的多元路径,打破产业壁垒,释放文化发展新动能。

  科技与文化融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众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是“科技+文化”的试验田。腾讯“数字中轴”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确权非遗传承、大疆创新将岭南醒狮植入无人机编队表演、华为河图引擎在赤湾炮台叠加AI历史场景——这些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践,揭示着文化生产的范式变革。当然,我们也要有充分的认识——技术是工具,文化是灵魂。AI与数字技术需服务于人文价值的创造与传递,两者融合需要以文化内核为根基,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表现力,而非简单叠加。

  旅游与文化融合。澳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可助力建设高品质人文湾区,以旅游为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和谐共生的湾区气象。同时,积极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办好中葡论坛、拓展中葡跨境电商、促进双向投资,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将葡语国家企业“引进来”,充分发挥澳门“一国两制”的潜力。

  体育与文化融合。第十五届全运会是一个重要的契机,通过这一体育盛事,精彩展示了大湾区文化的活力与自信。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全运会,可以向世界展示大湾区共同的文化底色和人文精神,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开放性和包容性。

  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培育文化发展新动能

  探索构建人文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2024年“大湾区文化遗产论坛”在澳门举行,聚焦主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的融通与共享”,论坛同期启动了首个“粤港澳大湾区文物主题游径”网上平台,这是粤港澳三地携手筹划的首个跨地域文物主题游径平台。该平台以教育类历史建筑为主题,包含粤港澳三地共99处与教育有关的历史建筑,为公众了解粤港澳三地一脉相承的文化遗产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未来,三地将继续依托游径平台,共同打造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文物主题游径路线,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协同发展,促进三地居民的民心相通。

  目前,澳门正在构筑“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此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对话,发挥澳门原有文化共融的社会基础与制度优势。同时,借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促进经济适度多元与高质量发展。

  共建人文湾区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文化的凝聚力、创新的爆发力。深圳紧邻港澳,用40余年时间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其“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与文化艺术追求突破的特点高度契合。深圳既有大万世居、长守围屋等客家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也有众多科技企业带来的未来感。粤港澳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翻译官”和“催化剂”,能够帮助传统文化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通过科技与文化、旅游与文化、体育与文化的多元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共建一个引领未来、和谐共生的人文湾区。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