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在“十四五”时期成果丰硕,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创新工作之一,是着力破除壁垒,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便捷高效流动。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结合新发展动态认识要素资源的便捷高效流动,有助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
亮点突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自由化,形成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十四五”时期,以制度创新促成生产要素便捷流动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的亮点,可简要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科研资金实现了“过河”跨境流动。港澳学者可以申请内地项目,项目经费可以跨境拨付使用。例如,2021年发布的《广东省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跨境港澳地区使用管理规程(试行)》,已对科研项目资金拨付作出规定,可以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和向境外支付的有关要求拨付到港澳地区。
第二,资格互认与便利化签证等措施加快了人才流动与深度合作。“十四五”期间,大湾区持续推进职业资格认可,涵盖建筑、医疗、会计、法律等多个领域,推动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便捷执业。前海、横琴、南沙等地推出专门的资格互认与执业便利政策。“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全面落地,科研人员和专业服务人才跨境往来更加高效,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进一步形成,有力支撑跨境科研合作与创新要素流动。
第三,运用平台政策加快科研设备流动与共享增效。以重点合作平台为例,海关协同深圳市政府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做好园区重点项目入驻和设备物资进出等帮扶工作,压缩审批、查验、核销、后续监管等工作的办理时间。南沙区由区科技局牵头、区政数局技术支持,打造了南沙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平台已汇聚超过1400台(套)高精度科研仪器。平台面向科研机构与企业提供需求发布、设备共享、技术服务、资源匹配等功能,在推动科研资源统筹、创新链条贯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断优化
科创协同发展路径
“十五五”时期,面对制度型开放与规则衔接、营商环境优化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发展的要求,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需要继续以创新理念迎接挑战与突破阻碍。从充分发挥数据和技术两项生产要素作用的角度看,可从以下两方面发力。其一,要及早打破数据跨境流动的壁垒,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科技发展趋势下,数据要素的独特作用不言而喻,但其在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等方面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明晰,数据跨境流动不畅将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其二,要打破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的短板,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成果转变为企业创新产品。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需要完善的转化机制和产业承接体系的配合,区域内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将造成科研人才、科研设备乃至科研成果的浪费。
因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科创协同发展路径。一方面,在重点合作平台加快数据要素跨境流动和交易的市场化配置探索,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与监管配套体系,并将重点平台的创新实践与制度推广至大湾区内各城市。例如,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的数据要素,在特定区域的科研机构建立“白名单”,实施便捷流动与安全评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推动数据资产化与交易试点,支持在平台区域设立国际数据交易中心,探索数据定价、登记与跨境交易机制,提供数据清洗、脱敏、估值、交易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大湾区数据要素市场化模式与技术服务。
另一方面,要加速区域内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加快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的闭环,充分发挥大湾区多所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聚集、基础研究能力强、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在现有的“产业需求清单”和“揭榜挂帅”制度下,进一步强化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前端需求牵引技术攻关。场景成为驱动科研机构与企业联系的新渠道,建议设立相应的组织或制度机制,提供场景对接和成果检验、产业化的“一条龙”服务,助推大湾区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与科研机构对接。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